第三百一十三章 众志成城(第1页)

凌晨五点,北方工业的试验机库内,刺眼的白炽灯将整个空间照得如同白昼。

方宇站在中央工作台前,周围站满了一脸疲惫但精神高度集中的技术人员。

十二架"翼龙"无人机整齐地排列在机库中央,机身已经被拆解开来,露出复杂的内部结构。

"根据我的设计,每架无人机需要集成三种核心传感器系统。"

方宇指着投影在墙上的设计图,声音因熬夜而略显嘶哑,但语气依然坚定。

"红外成像系统负责夜间和低能见度环境下的监测,高清可见光系统负责白天的精细观察,激光雷达系统则用于生成三维地形图,进行形变分析。"

无人机组的负责人孙工程师皱着眉头。

"方总,这套传感器系统的总重量至少达到12公斤,远超'翼龙'的最大有效载荷。”

“即使我们拆除所有武器系统,也很难支撑这么多设备同时工作。"

方宇点了点头,他早已预料到这个问题。

"翼龙"无人机最初设计用于军事侦察,并非专门为复杂环境监测而生。

"我们需要对机身进行轻量化改造,同时增加机翼面积,提高升力。将传统的钢铝结构替换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减轻至少30%的自重。"

一位年轻工程师举手提出疑问。

"方总,碳纤维材料的加工周期很长,至少需要两周才能完成裁剪和定型。”

“而且,现有的'翼龙'控制系统是基于预设重量平衡设计的,轻量化后会导致飞行不稳定。"

方宇走到一架已经拆解的无人机前,指着它的控制系统。

"你说得对,所以我们需要重写飞控软件。"

他拿出一个U盘,插入工作站。

"这是我刚刚编写的自适应控制算法,能够根据实时重心变化调整飞行参数。至于碳纤维材料,"

他转向孙工程师,

"不需要从零制作,直接从055型驱逐舰上的备用雷达罩材料中裁剪,那是同类型的高性能复合材料。"

技术团队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方宇刚刚在一晚上时间内完成了普通团队需要数周才能开发的飞控系统,而且找到了材料问题的解决方案。

六小时后,第一架改装无人机的框架已经完成,技术人员们争分夺秒地安装各种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然而,在集成测试阶段,问题接踵而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