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方总,你有办法?(第1页)

杨伟带着方宇走向控制台,脸上掩饰不住的自豪。

"报告方总,进展顺利。我们已经基本确定了主要的气动布局和外形设计。“

“全机采用了鸭式三角翼布局,考虑了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和隐身特性的综合优化。"

他指向风洞中的模型:"您看这个DSI进气道设计,既有利于降低雷达反射截面,又能在超音速状态下保持较高的压力恢复系数。”

“机身两侧的武器舱完全内置,在不影响隐身性能的前提下,可以携带多种中远程武器。"

方宇仔细观察着模型和数据屏幕,不时点头:"飞翼构型考虑过吗?"

杨伟解释道:"考虑过,但综合评估后,我们选择了鸭式三角翼布局。”

“飞翼构型虽然在隐身性能上有优势,但在机动性和工程实现难度上存在挑战。”

“而且,考虑到我们的发动机推重比现阶段的限制,鸭式三角翼在内部空间利用和气动效率上更具优势。"

方宇赞许地点点头,显然对杨伟的解释很满意:"算得很清楚……那测试呢?做了吗?"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从亚音速到2.2马赫的全速域气动特性测试,"

杨伟继续报告。

"结果表明,该构型在全飞行包线内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特别是在高攻角状态下,我们的设计展现出了优于现役四代机的气动特性。"

他指向另一个显示屏:"这里是与F-22模型的对比测试数据。”

“在超音速巡航能力和高空作战性能上,我们的设计已经非常接近F-22的水平,在某些特定飞行状态下甚至表现更为出色。"

风洞内,测试条件再次改变,马赫数降低到0.9,模型的攻角被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值,模拟战机在高机动状态下的气动特性。

这是现代战斗机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测试之一,它决定了战机在近距格斗中的极限机动能力。

"看这里,"杨伟指向一组流场可视化图像,"即使在30度高攻角下,机翼上表面的气流仍然保持附着,没有出现大范围分离。”

“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在极限机动状态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操控性,这是四代半战机都难以做到的。"

方宇认真观察着数据,不时提出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问题,让杨伟和其他工程师都感到惊讶。

作为北方工业的总工程师,方宇对航空技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