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式发散冷却热防护系统!”
当这个全新的、听起来极其复杂的名词从方宇口中说出时,他那双因为连续思考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却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璀璨夺目的光芒。
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那把能够开启高超音速飞行时代大门的钥匙。
方宇的思路,源于对传统防热思维的彻底颠覆。
既然被动地用“盾”去抵挡热量这条路走不通,那为什么不主动出击,用“水”去浇灭火焰呢?
他的核心构想,可以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导弹自己“出汗”。
人体在酷热环境下,会通过出汗来降温。
汗水蒸发时,会带走皮肤表面的大量热量。
方宇的方案,正是借鉴了这一古老而高效的生物学原理。
他立刻召集了“东风快递”项目中,负责材料科学和热力学的几位顶级专家,在一个小型的保密会议室里,提出了自己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方案。
“各位老师,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方宇指着全息投影上弹头的结构图,语速极快地说道。
“我们不再试图去寻找一种能够硬抗3000度高温的材料。”
“恰恰相反,我们要制造一种特殊的、布满了亿万个微米级孔洞的‘多孔’外壳,覆盖在弹头和机翼前缘这些热流密度最高的区域。”
“然后,我们在弹体内设置一个储存着超低温液氮的罐体。”
“当导弹进入高超音速飞行阶段时,我们就通过一套精密的微型管路系统,将液氮泵送到这层多孔外壳的内壁。”
“液氮会通过这些微孔,向外‘发散’、或者说‘滲出’。当它接触到弹头外表面的高温时,会瞬间气化。”
“这个气化的过程,会吸收掉巨量的热能,这是第一重冷却。”
“更重要的是,气化后形成的低温氮气层,会在弹头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不断流动的‘气膜’。”
“这层气膜,就如同一个隐形的隔热罩,将外面那层数千度高温的等离子体,与弹头实体隔绝开来!这是第二重、也是最关键的一重防护!”
听完方宇的阐述,在场的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们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困惑,到震惊,再到恍然大悟,最后,化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眼前这个年轻人天才构想的由衷赞叹!
“以攻为守……用流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