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当这三个字从李今越口中吐出,李世民的心头莫名一紧。
他不由得皱起眉头,沉声问道:“李林甫?”
“不错。”李今越点了点头:,“二凤陛下,您还记得我之前说过,有一个人在宰相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十九年吗?”
李世民的心猛地一沉,他当然记得,那个让他心生警惕的“例外”。
“那个人,就是李林甫。”李今越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我先给您介绍一下他吧。说起来,李林甫也是李唐宗室出身,要论辈分,他还是您的族孙呢。”
此言一出,李世民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不过,您别看他出身高贵,但他的文化水平,却并不怎么样。”李今越摇了摇头:“《旧唐书·李林甫传》中评价他:林甫无学术,仅能秉笔。因此,他并未参加科举,而是靠着门荫入仕。后来,他娶了楚国公姜皎之女,又凭借其舅父姜恪的助力,这才挤进了权力的圈子。”
裙带关系,门荫入仕。李世民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他一生最看重的,便是唯才是举,不问出身。魏征一介寒门,房玄龄、杜如晦也非顶级世家,可他们都凭着自己的才干与品行,身居高位,辅佐他开创了贞观之治。
可这个李林甫,一个几乎没什么学问,全靠着宗室身份和姻亲关系上位的人,是如何爬到宰相之位,并且一坐就是十九年的?
他实在想不通,李隆基的眼光,是如何从姚崇、宋璟、张九龄这样的人物,跌落到如此地步的!
“要说起李林甫为什么能如此得到李隆基的信任,又为什么能那么精准地揣摩到李隆基的心思,那咱们,还得从公元733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一年说起。”
李今越顿了顿,目光若有若无地瞟向地上那个早已失魂落魄的身影。
“开元二十一年,正苦恼于如何在外朝获得大臣支持,来帮助自己的第三子,寿王李瑁,夺取储君之位的武惠妃,突然接到了一个小宦官传来的消息。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林甫,托人带话,说他‘愿保护寿王’。”
此言一出,趴在地上的李隆基身子又是一僵。
武惠妃,李瑁……这些名字,像一把尖刀,再次刺入他悔恨交加的心脏。
李今越挑了挑眉,继续说道:“要说这李林甫,是如何精准地洞悉了武惠妃的心思,这就要提到他在官场坐了多年冷板凳后,悟出了开元年间官场沉浮的要领。”
“那就是,咱们这位唐明皇,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