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我现在就去开代表大会!(第1页)

公社合作社其实是跟供销社是同一个时期的产物。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计划经济时期。

各个地区的物产都不一样,然而受限于计划经济,商品又无法流通,所以便出现了公社合作社。

公社合作社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大型的中转站,能够把A公社产品转移到B公社。

因为一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公社参与,所以被称为合作社。

合作社大部分采用的是以物换物的中心思想,但是以物换物会带有大量的主观判断,所以商品兑换波动很大,大家伙都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合作社原本的构想是非常好的,但是发展到后期,却渐渐成为了相当鸡肋的玩意儿。

大家都觉得吃亏,大家便不愿意去合作社换取东西,换取东西的人越少,合作社的作用就越小,到最后更是干脆就成了一个摆设。

现在张伟再次提出合作社的理念,崔平自然不敢答应。

“我说的合作社跟现在的合作社可不一样。”

张伟笑了笑,然后取了一根木棍,直接在地上一边画,一边解释。

“其实比起合作社,我们的合作模式更像是股份公司,但是崔书记你估计听不懂什么是股份公司,所以我才用合作社这个理念,方便你能能理解。”

“首先,我们虽然是合作社,但是不跟其他公社合作,我们合作方只有两个人,公社社员和我!”

张伟画了两个大圆,一个写上公社社员,一个写上他自己的名字。

“我出钱,出产品,出技术。”

“公社只需要出人就行了。”

“就跟我们生产队现在的养猪场是一样的。”

“等到产品收获,到时候我拿一半,公社拿一半。”

“我们结清款项直接用钱来结算,到时候平分,也不会有多少的区别,大家都不会觉得自己会吃亏。”

有了具体的图像解释,崔平一下子就看懂了张伟所说的合作社的含义。

简单来说,其实张伟就是合作社的老板,整个青山公社相当于为他打工。

只不过张伟这个老板前期不付工钱,等到产品卖出去,大家伙分钱算工资。

“妙啊,妙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办法。”

“张伟,你真是个天才啊!”

崔平终于明白了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对着张伟就是一顿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