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新野后的最初几日,弥漫在队伍中的不仅仅是疲惫和对未来的茫然,更有一股危险的暗流在悄然滋长。白日里勘察规划的忙碌尚能暂时压制,可一旦夜幕降临,宿营地篝火旁那些压低的抱怨声便会汇聚成一股令人不安的嗡鸣。偶尔还会夹杂着几声粗鲁的争吵,甚至是为了争夺一点点可怜的物资而爆发的小规模冲突。
我敏锐地察觉到,初抵废墟的冲击和对前途的绝望,正在快速侵蚀着军心。尤其是那五百名名义上划归主公指挥的荆州兵,他们本就不是心甘情愿跟随,此刻更是牢骚满腹,有些人甚至开始公然怠慢军令,与其他从徐州带来的老兵时有摩擦。更有甚者,我暗中布置的眼线(石秀不动声色地汇报)发现,有几个行为鬼祟的家伙,似乎在暗地里煽动着什么,言语间对蔡瑁颇多谄媚,对我等则充满敌意。
不能再等了。一支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尤其是在这种极端困苦的环境下,比任何敌人都要可怕。它会从内部开始腐烂,最终将我们所有人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一个清晨,露水尚未完全消散,我便找到了正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棚屋前,望着远处荒芜田野默然不语的主公刘备。
“主公,”我走上前,躬身行礼,“昭有一事,刻不容缓,需向主公禀明。”
刘备转过身,脸上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但眼神依旧温和:“子明,但说无妨。”
“主公,我军初至新野,根基未稳,人心浮动。连日来,昭察觉军中纪律渐有松弛之象,怨言四起,甚至有趁乱滋事、欺凌弱小之苗头。若不及时整肃,恐生大患。”我直言不讳,语气沉重。
刘备眉头紧锁,显然他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只是其仁厚本性,让他一时有些犹豫是否要在此困顿之时施以严刑峻法。“子明所言甚是……只是将士们一路奔波,骤临此地,心中苦闷,也是难免……”
“主公仁德,昭深知之。”我打断了他的话,语气却更加坚定,“然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值此危难存亡之秋,军纪乃我等安身立命之根本!一丝一毫的松懈,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盘崩溃。今日不严,明日必乱!届时,莫说匡扶汉室,便是我等数千人的性命,亦将危在旦夕!”
我的话语掷地有声,目光直视着主公。我知道,他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需要有人推他一把,替他下定这个“不忍”的决心。
刘备沉默了片刻,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子明之言,乃金玉良言。备,险些因小仁而误大事。此事,便依子明之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