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的冬末春初,荆南大地的寒意尚未完全散去,公安城虽然因为刘备集团的入驻而日渐繁华,
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大战之后那种特有的、夹杂着疲惫与希望的复杂气息。
我坐镇于公安城郊一处相对僻静、守卫森严的院落内,
这里既是我作为“江东参军”的临时驻地,也是玄镜台在荆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情报节点。
关于江东欲与刘备联姻的消息,并非突然而至。
周瑜病逝于巴丘,如此重大的事件,玄镜台早已在第一时间将详细情报汇总呈报。
我深知,周瑜这棵大树的倒下,必然会在江东引起一系列的权力调整和战略变动。
而孙刘联盟这根看似紧密、实则脆弱的纽带,将如何维系,更是我关注的重中之重。
最初的消息,是零散而模糊的。
先是江东方面吊唁周瑜的使者往来频繁,言语间隐约提及都督临终前对“巩固联盟”的忧虑。
紧接着,鲁肃
——这位坚定的联刘派,同时也是我在江东官场上少数可以进行有限度信息交换的人物
——通过我们之间建立的隐秘渠道,传来了一封语焉不详的短笺,
大意是吴侯(孙权)正在考虑一项“足以安荆襄,定盟好”的重大举措,让我这个“身在彼处”的参军“留心观之”。
鲁肃的暗示,已经让我心中有了几分猜测。
政治联姻,自古以来便是维系脆弱盟约的常用手段。
放眼江东,适龄且身份足够与刘备匹配的女性,唯有孙权那位以刚烈闻名的妹妹——孙尚香。
真正的确认,来自于玄镜台部署在吴郡核心区域的密探网络。
详细的情报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我手中的卷宗:
周瑜部分“遗计”被呈上(内容真假、是否被篡改,尚需进一步核实,但联姻之议确是核心);
孙权在议事厅内的权衡与初步意向;群臣(尤其是那些对刘备心存疑虑者)的反应;
以及最重要的
——孙尚香本人在得知消息后的激烈反应,甚至包括她闯入吴国太居所哭诉、母女二人垂泪相对的细节。
情报一层层铺开,在我面前展现出一幅波谲云诡的江东政治图景。
我放下手中的密报,走到窗前,望着院中那几株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的梅树。
心情,并未如外界想象的那般,因为这突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