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南音(第1页)

走着走着,他们遇到了一群正在练习南音的老人。南音是闽南地区传统的音乐形式,用古老的乐器演奏,曲调悠扬动听。

“这是什么音乐?”玛丽亚立刻拿出了录音设备。

“南音,也叫弦管。”周阳解释道,“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老人们看到有外国朋友感兴趣,演奏得更加认真了。

詹姆斯·安德森静静地听着,眼睛慢慢亮了起来:“这个音乐风格很独特,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有某种异域风情。”

“您的感觉很准确。”周阳点点头,“南音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外来音乐元素。这正体现了临海市作为港口城市的文化特色——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听着南音,看着老街,三位外宾的表情都变得很专注。

李萍在旁边观察着他们的反应,心里的紧张情绪慢慢缓解了。看起来,外国人对这些传统文化还真的挺感兴趣的。

不过,她心里还是有疑问:这些东西确实有文化价值,但是对于提升临海市的国际形象,真的有用吗?

从老街出来,周阳带着三位外宾来到了渔人码头。

这里和李萍想象中的“脏乱差”完全不同。经过近期的整治,渔人码头保持了原有的渔业特色,但环境变得整洁有序。

码头上停泊着各种各样的渔船,从传统的木制小船到现代化的大型捕捞船应有尽有。渔民们正在整理渔网,准备下午的出海作业。

“这里的对比很强烈。”陈美华教授指着远处的现代化港口,“传统的渔业和现代的商业港口并存。”

“这正是我想让大家看到的。”周阳走到码头边,“发展不等于抛弃传统。我们可以建设现代化的港口,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一个五十多岁的渔民正在修补渔网,看到有外国人过来,也不怯场,热情地打招呼。

“老陈,忙着呢?”周阳主动上前搭话。

“周市长!”渔民陈大海放下手里的活,“您怎么有时间来码头?”

“给外国朋友介绍一下我们的渔业文化。”周阳转向三位外宾,“这位是陈大海,他家祖祖辈辈都是渔民,对海上的情况最了解。”

詹姆斯·安德森很感兴趣:“陈师傅,能不能谈谈您对这些年变化的看法?”

陈大海想了想:“变化当然大。以前我们只能近海捕鱼,现在有了GPS,有了雷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