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他方面,就没办法了。
别说匠人了,就连调来的官吏也没半点管理经验。
于是,所有麻烦事全堆到了胡大老爷头上。
换句话说,这破生意一接手,胡大老爷就成了个还没开工的玻璃工坊的管事老爷!
这工厂的股东确实来头不小,厂长性子也火爆了些。
不过没什么大不了的!
胡大老爷对工厂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前世他曾走访过不少工厂。
虽未长期深入一线,但也绝非毫无见识。
说陌生,则因前世去工厂多是和老板喝茶谈天。
聊的无非是经营难题、行业前景这些虚话。
毕竟他不是这行的。
只是碰巧有客户的产业涉及工厂罢了。
因此,工厂的筹备让他煞费苦心。
最大的难题是把前世的经验用到这个时代——根本行不通。
比如他想效仿资本家搞三班倒。
可惜条件不允许。
夜里根本没法开工!
啧,连当资本家的机会都没有。
再比如他想实现批量生产。
这就需要对整个流程进行细分和产量匹配。
要是前道工序拼命生产,后道突然卡壳,下游全得停工,岂不荒唐?
所以这大半个月,胡大老爷都泡在工地上。
倒是厂房建设简单得很。
要防火?
容易!
直接调拨一批城砖原料,砌成防火"碉堡"。
成本?
呵呵,跟官府一个价!
敢不按官价,工部官员能跪在胡大老爷跟前哭嚎。
谁不知道这钱是胡大老爷和陛下自掏腰包?
这两位哪个是好惹的?
要是多报了账,脑袋还要不要了?
可也不敢少报!
万一陛下发现能打折,立马就会黑着脸质问工部是不是活腻了。
因此玻璃厂的建设堪称史上最透明。
常来视察的老朱看着飞速进展的工程和明明白白的账本,和胡大老爷一起拍桌骂娘。
朱元璋岂会看不出门道?
可又能怎样?
工部户部把账目做得天衣无缝,总不能无端砍人吧?
"罢了陛下,能吓得他们收敛几年就不错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