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听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殿下可曾亲眼见过民间疾苦?"
赵瑾一时无言以对。
他面露愧色,"我......确实未曾经历。"
身为储君,自幼养尊处优,
凡事皆有人伺候,何曾为生计担忧,
哪有机会了解寻常百姓的生活?
即便父皇常提及年少艰辛,终究不是亲身经历。
他总以为,百姓困苦只在战乱年代。
太平盛世,当如古人诗中所绘:
"忆丰年米栗满仓,街巷百姓尽欢颜。
官府民间同庆贺,歌舞升平乐无边。"
"先生以为如何?"他轻声问,"治世之年,百姓理当丰衣足食吧?"
文渊未直接回答,只道:
"且听我说说历代百姓日常饮食,你便知让百姓温饱何其不易。"
随即从先秦时期开始细述:
"常食菜汤,多以粗粮果腹。"
"平民仅以蔬菜充饥,祭祀时才得尝鱼肉。"
太平年代,寻常百姓也只能以杂粮度日,荤腥难得一见。鲜鱼水产唯有祭祀时才能享用,平日根本舍不得端上饭桌。而在那些贵族领地,平民的日子更加难熬。
若遇动荡岁月,庶民生活越发悲惨,常常断粮绝炊,饿死的尸首随处可见,甚至发生"亲人相食"的惨状。普通人家若能吃上杂粮豆饭,已是天大的幸运。
王肃听罢神色凝重,"没想到乱世苍生,竟艰难至此......"
"列国纷争不断,黎民受苦也是无可奈何。"他叹息道。
陈远轻轻摆手,"且往下听。"
前朝有位海外求法僧圆真,曾在行记中记述民间苦况:"山民终日以盐粒佐茶下饭,糙米饭难以下咽,食后常觉胸闷。"
乡野人家常年以冷食果腹,即便有客人到访,也不过添几块凉饼、两碟咸菜,就算体面待客。那时候能吃上热饭已是福气,日常所食不过是粗粮野菜。肉食佳肴,根本不是寻常百姓敢想的。
读书人也并不宽裕。《杨文正公轶事》记载其幼弟曾说:家中餐餐清粥,若破例买了肉食,便担心来日无米下锅。
若碰上灾年战乱,连草根树皮都成了救命口粮。
再看后来的大楚王朝。
虽号称富庶之世,但细看百姓生活依然困苦。普通人家常为明日饭食发愁,米缸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