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王世充政权严刑峻法致民不聊生(第1页)

武德三年(620 年)春三月的洛阳城中,王世充统治下的阵营形势愈发严峻,人心浮动不安。他手下的将领以及地方州县的官员们,或出于对自身前途命运的考量,或不堪忍受当下的种种困境,纷纷萌生出投降唐朝朝廷的想法。一时间,前往唐朝阵营投降的人接连不断,使得王世充集团内部人心惶惶,局势愈发难以掌控。

根据《资治通鉴》《旧唐书》等正史记载,武德三年(620年)春王世充集团出现的降唐潮,实源于其暴政引发的统治危机。"世充法令严急,遣腹心将帅镇守州县,征发督趣,使者项背相望,吏民愁怨。"

此时降唐的主要是河南道地方官员,其中原为李密旧部的汴州刺史王要汉,于武德三年二月以汴州(今开封)降唐,此举切断了洛阳与江淮的漕运通道。司马光评:"要汉据汴州,世充东南之道绝矣。"

阳城令王雄则率部献出嵩山南麓要塞阳城(今登封告成镇),使唐军得以控制轩辕关,建立进攻洛阳的桥头堡。亳州总管郭庆携豫东重镇亳州(今安徽亳州)归附,导致王世充失去淮北屏障,此事引发连锁反应,《旧唐书》称"亳、豫、陈、颍相继归附"。

襄邑县令王孝辩在尉氏县(今属开封)发动兵变,斩杀王世充任命的汴州刺史魏隐,与唐将黄君汉会师,此举震动河南道,《资治通鉴》载"河南州县应之者相继"。

从更深层次分析,首先是因为王世充核心势力集团施行"以宫城为狱"的恐怖统治,《旧唐书》称其"猜忌日甚,宿将多被夷戮";再者,对比唐朝朝廷实施的怀柔政策,《册府元龟》记载唐廷颁布诏令"王世充所属官吏来降者,皆复其官爵";其次,是王世充统治下的社会经济崩溃导致民不聊生,万众离心,《通鉴》载洛阳城内"民食草根木叶皆尽,相与澄取浮泥,投米屑作饼食之,死者相枕于道"。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最终酿成"河南郡县相继来降"的统治崩塌。

为震慑叛逃者,王世充未能反思改良自身统治策略,反而制定了更为严酷的法令,颁布的“连坐法”堪称隋唐之际最严酷的律令。若家族中有一人逃亡,全家无论老少一律处死;如果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互相告发则可以免罪。又规定邻里五家结为一保,若有一家全族逃亡,四邻若未察觉或未及时向官府报告,便四邻全部处死。

这种极端连坐制度导致洛阳城内出现骇人景象。史载司隶大夫独孤机之子独孤修德因私放逃民被举报,全家三十七口遭腰斩于天津桥;御史大夫郑颋的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