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姨妈(270)(第1页)

只是王玉枝她并不知道,薛谚和薛父正在做的事,她只是尽心想为薛家谋出路。

听王玉枝一番话,薛谚越发他和王玉枝心意想通,两人想法一样。

不过关于此事薛谚却没现在就跟王玉枝说,有些事吧,没成之前最好不要说。况且薛父叮嘱不让说。

薛谚便道:“此事须得从长计议。京城风浪,我们且观且看。等风浪过后再说。薛家等了这么多年了,不在乎这一时半会。况且再进一步,危险重重需得小心谨慎。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毕竟他们要背叛的可是皇帝,要投靠的也是皇帝。

这处王玉枝也懂。

薛谚又道:“我会与父亲好好商量,家里有事就有劳你多费心。若是需要帮忙,我会与你说的。”薛谚从不看轻王玉枝。

这已经是王玉枝嫁进薛家的第三年了,这三年里王玉枝可是做了不少事的。甚至有些事连薛谚都不知道,因为王玉枝是让她的自己陪嫁奴才去办的。

“好。家里有我和母亲,夫君您放心。”王玉枝也信任薛谚。

自出孝之后,王玉枝也跟着薛林氏与金陵城里的世家夫人们,富商亲眷们,官府女眷们周旋。这一年薛家族里在王玉枝和薛林氏掌控之下,都安定不少,至少仗着薛家这势犯法的族人少了。

王玉枝迁头办了族学,请了落地举人和赶考备考的举人当夫子,将薛氏族里适龄的男丁全都押进了学堂。凡逃学着,除了族里通报之外,还有扣除族里发放的例钱。当然学得好的也有奖励。

王玉枝还因材施教,读书不行就习武。读书习武都不行就可以选择学擅长的技能。

除了族学之外还办了女学,请了宫里出来的嬷嬷和大户人家发卖的嬷嬷来教导,还请了女夫子和女师傅教导她们琴棋书画和各种技能。连学武的都有。

不管嫡出庶出都必须进学堂学习,若是父母不允许孩子进学堂者,就逐出族。此规矩一出,没有族人敢反对。

那些反对的族老都被王玉枝给收拾了,短短三年,薛有在薛氏族里已经是一堂之言。短短三年也让薛氏一族风气一清,有了读书的风气。

薛家是皇商是商户,并不代表薛氏一族全都是商户。除了薛氏嫡支是商户,旁支不是。旁支族人是可以参加科举的。

王玉枝如此便要希望薛氏旁支能出些读书人,为薛氏阖族更换门楣的计划顺利进行铺路。

隔天管家将礼单送来,王玉枝正在核对礼单。因为这些礼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