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银锭摊的摊前,已经围着不少客人,
正指着上面的一个个银锭,议论纷纷。
陈默挤进人群当中,
默不作声的观察着。
银锭这种东西,在古玩市场上可不多见。
这摊主能收集到这么多,
怕是用了不少时间。
摊子上摆的银锭大小不一,款式也各不相同。
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这些规格作为民间流传较多的,还好说,有些摊位也有的卖。
但能让群众们围观议论的,
是这摊子上还有两只拳头大小的五十两大银锭!
从品相上看,
保存的都还不错!表面的腐蚀情况都不算严重,至少良品起步,拿去评估的话,搞不好还能勉强算得上优品了!
然而它们甚至都还不是主角!
更让人为之侧目的是,除了这两个五十两大银锭之外,
还有一个体积更大的,
按大小比较,应该是百两的规格!
这时,有客人随口问道:“老板,你这摊子上的银锭是真品吗?”
面对这个问题,
众人都想着那摊主肯定会回答说是真品。
谁料摊主嘿嘿一笑,非常直白的说道:“是不是真品俺其实不太懂,都是从乡下收的,肯定是有真也有假,就看诸位眼力了。”
面对这种看似直白老实的回答,
众人都无语了。
你真要不懂,能去乡下收这么多?
明摆着真假掺着卖是吧!
不过大家也都没揭穿。在这条街上,这种情况很常见,大家都是这样的,是赚是赔纯看个人眼力!
刚才那开口询问的客人拿着一块银锭仔细端详后,也是开口说道:
“也是,我看这几块一两、三两、五两的都挺像真品的,这俩五十两的我不太确定,但那块比五十两还大的就假的有点儿太离谱了。”
旁边显然也有懂行的,附和道:“比这俩五十两的银锭大了快一倍了都,该不会是一百两的银锭吧!”
听到这话,
围观的几人都笑了。
众所周知,不论是明朝还是清朝,流通的银锭中,最大的规格就是五十两。
毕竟,那时候一个正常的三口之家,一年消费的消费水平也不过是10~20两银子之间,五十两的就已经很难出现在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