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你不是知道错了,你是知道自己要完了(第1页)

“老乡,家里就您一个人?”

“老伴儿走了几年了,儿子媳妇在南方打工,过年才回来一趟。”

老人说着,叹了口气:

“我这点地种不动了,就靠儿子寄点钱过日子。”

“村里像您这样的老人多吗?”

“多啊,家家都这样,年轻人要么出去打工了,要么在镇上读中学,村里就剩我们这些老不死的。”

郑仪点点头,又问:

“县里和镇里有没有帮扶政策?”

老人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

“帮扶?前两年说搞什么‘扶贫养殖项目’,让村里人养羊,还说是县里补贴一半的钱,结果呢?羊苗发下来了,过几天说我们手续不合格,补贴的款不给批,羊都饿死了,最后还让我们赔钱……”

郑仪的眉头皱了起来。

高琳在一旁小声解释:

“郑书记,这事我也听说过,好像是当时县里农业局搞的试点,但资金审批出了问题,最终成了‘半拉子工程'。”

郑仪没说话,转身走出院子,又接连走访了几户人家。

情况大同小异。

村里年轻人流失严重,留守老人和儿童占了大半;

基础设施落后,连自来水都没通,村民们喝的是山沟里引来的“泉水”,遇到旱季就断流;

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要么是补贴资金被截留,要么是项目虎头蛇尾。

走到村子尽头时,郑仪看到了一栋明显新盖的小楼,院子里停着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正蹲在门口抽烟。

“这户是谁家?”

郑仪问。

高琳脸色微变,压低声音道:

“郑书记,这家是村里会计王长友家,他侄子……是镇长的司机。”

郑仪冷冷一笑。

村里的路还是泥巴路,贫困户住的是年久失修的破房子,但村干部家却盖起了两层小楼,摩托车还是最新款。

再联想到刚才村民们提起“扶贫项目”时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看来,某些蛀虫,啃食的不是财政资金,而是老百姓的希望。

“走吧,去镇政府。”

郑仪转身离开,神情比来时更加冷峻。

高琳跟在他身后,心跳加速。

她能感觉到,郑仪这次下乡走访,看到的不是表象,而是青峰县基层治理的真正病灶——不是缺钱,而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