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县城已经彻底沉寂,只有县委大楼顶层这扇窗户依然亮着灯。
郑仪放下笔,面前的文件堆终于见底。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伸手端过那个保温杯,高启明留给他的杯子。杯里泡的茶已经冷了,但他毫不在意,仰头一口灌下。
冰凉的苦涩滑过喉咙,还是让他皱了皱眉。
三年。
只有三年。
他向后靠进椅背,目光透过窗户,落在远处的夜色里。
青峰县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换血,权力格局重新洗牌,旧势力被打压、新班子逐步建立。
他终于可以放下勾心斗角,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打实的发展上。
但……三年,够吗?
高中扩招、职教改革、中药材产业深化、乡村振兴推进……每一样都需要时间、资金、政策、人才的叠加,缺一不可。
他能在三年内把青峰的基础打牢吗?能确保自己离开后,青峰的路不会走偏吗?
陈越、冷治、沈文瀚、贺铮、林姝……这些他亲手挑选、一手培养起来的骨干,能在他离开后扛得住郭长河这类人的反扑吗?
能顶得住市里某些势力的施压吗?
郑仪闭了闭眼,胸腔里泛起一丝罕见的、几近于“不甘”的情绪。
他向来是个冷静到近乎无情的人,极少给自己感性思考的余地。
但此刻,夜深人静,所有喧嚣沉淀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竟有些“贪心”。
他想看到青峰的教育改革真正落地生根,看到那些原本可能流落街头的孩子真正坐在明亮的新教室里。
他想看到中药材产业链成型,看到农民不再为销路发愁;他想看到乡村振兴不是空谈,而是让每个村子都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
但三年,真的太短了。
短到可能他刚种下种子,就得离开,甚至来不及等它破土。
三年后,他大概率会进省厅。
到那时,他的视野会更宏观,政策杠杆也会更大,但他再也没办法像现在这样,亲自走进柳林村的田间地头,亲耳听杨树根这样的农民说一句“郑书记,今年的药材价格稳了”。
他再也没办法在深夜的办公室里,直接拍桌子对某个局长吼出“滚蛋”两个字,逼着他们把政策落实到底。
省里的位置更高,权力更大,但再大的政策,也要靠基层来执行。
而基层的水有多深、阻力有多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