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第1页)

食堂的烟火气混着春末的潮湿,嗡嗡地响。

郑仪端着一荤一素一碗米饭,找了个靠窗的角落坐下。

没一会儿,对面椅子被拉开,罗文斌教授也端着盘子坐了下来,盘子里清清爽爽的几样素菜。

“小郑,坐这儿清净。”

罗教授笑着,放下碗筷。

“刚散会,吵得脑仁疼。”

“罗老。”

郑仪连忙打招呼。

自从那次县域发展的研讨会后,罗教授对他明显亲近了不少,在研究室碰见,总要聊几句。

两人安静地吃了几口。

罗教授夹了根青菜,看似随意地问:

“上次你讲县域那三个‘死结’,确实一针见血。不过,往下深挖,这‘千根线穿一根针’,根子是不是也得往上面找找?”

郑仪咽下嘴里的饭,点点头:

“罗老看得深。根子往上扎,市级这关,现在就是个不好过的卡子。”

“哦?”

罗教授来了兴趣,放下筷子。

“具体说说?”

郑仪组织了一下语言,力求说得明白:

“打个比方吧。省里是好比大脑,想的是大方向、好政策;县里呢,好比手脚,负责最后落到地上,真正干活。”

他顿了顿:

“那中间这市级单位呢?它不像省里站得高看得远,也不像县里直接摸爬滚打在第一线。它卡在中间,位置很…尴尬。”

“尴尬在哪?”

罗教授追问。

“尴尬就尴尬在,它很多时候,眼睛主要是往上看,盯着省里。”

“省里下来的任务,到了市里,层层加码,变成更硬的指标往下压;省里拨的钱,到了市里,要么截留一部分留在市本级搞大项目、搞面子工程,要么就是一层层审批流程,拖得县里黄花菜都凉了。”

罗教授若有所思:

“也就是说,对上负责多,对下服务少?”

“对!”

郑仪找到了共鸣点。

“基层,就是县里、乡镇、村里的干部和老百姓,他们最需要市里什么?是希望市里能帮着扛点压力、解决点实际困难、协调点他们办不了的事!”

“比如?”

“比如,县里想修一条通往隔壁县的路,方便两边老百姓赶集、运输农产品。这本是好事吧?但路跨了界,就得市里出面协调两个县,甚至可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