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
就在张林内心惊涛骇浪之际,一个响亮的掌声突兀地响起。
是李国涛。
这位能源集团副总激动得满脸通红,大力拍着手:
“妙啊!郑书记这招绝了!三方共管,公开透明!这办法好!治标又治本!”
他的大嗓门如同投入水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沉寂。
紧接着,如同连锁反应一般。
“有道理!群众监督才是最长效的监督!”
钱研究员的声音。
“引入外部力量,倒逼政府和企业规范自身行为,这思路值得推广!”
省发改委某处长。
“公开透明,确实是化解信任危机的不二法门!”
叫好声从不同角落响起。
支持郑仪方案的声音迅速汇聚成一股不小的浪潮。
在党校这种高度强调“群众路线”和“权力公开”的环境中,郑仪这套“阳光化监督”的方案,几乎天然占据了道德高地。
因为它完美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
张林的脸色越发阴沉。
这些叫好声,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在他的神经上。
“想法很好,但过于理想化!”
张林深吸一口气,脸上重新挂起沉稳的笑容,声音盖过了现场的议论。
他不能直接否定,必须用更“专业”的方式反击。
“郑书记的方案,理念非常先进。”
张林先肯定了一句,随即话锋陡转:
“但操作层面存在巨大困难。”
他竖起手指:
“第一,法律依据缺失。村民代表是否有权查阅企业核心财务账目?这在现行法律法规中找不到支撑!企业完全可以拒绝!强行要求,只会引发新的法律纠纷!”
“第二,代表性问题。村民代表如何产生?如何确保其公正性和专业性?如果被少数人操控,或本身就不具备甄别能力,监督反而会成为内耗和扯皮的源头!”
“第三,成本问题。全过程公开、定期会议、公示……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投入。一个项目尚可,若推广开来,对基层财政是巨大负担!”
张林的分析条理清晰,直指方案的操作困境,立刻让不少刚才叫好的人冷静下来,露出思索的神色。
会场再次陷入安静。
郑仪微笑着看着张林的反击,丝毫没有意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