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成了(第1页)

贞观十三年,冬,长安城迎来了第一场雪。

城南的格物院后院,数十座新建的巨大工坊拔地而起,高耸的烟囱不知疲倦地向着灰蒙蒙的天空喷吐着黑烟,工坊之内,如同一个疯狂的战场。

“三十七号样本!失败!质地太脆,不堪一击!”

“丙字号熔炉!熄火!这批钢水全部报废!里面的‘杂质’还是太多了!”

“公主殿下!活塞环又裂了!这‘石墨’虽然耐磨,但是太脆,承受不住那股子蛮力啊!”

李丽质一身紧窄的胡服,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记事本,上面用炭笔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和图形,听到此起彼伏的报告声,她气得一脚踹在旁边一个冷却下来的铁锭上。

“砰”的一声闷响,铁锭纹丝不动,她自己却疼得龇牙咧嘴。

“没用的东西!”她骂的不知道是铁锭,还是这不争气的进度。

自从李承乾上次点拨之后,十万贯的巨款流水般地花了出去,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奇石、矿物,堆满了整个院子。

“新式炼钢法”和“蒸汽机改良”两个项目,成了格物院的头等大事。

李丽质几乎是吃住都在这里,带着一群大唐最顶尖的匠人,没日没夜地进行着实验。

他们按照李承乾的提示,找到了类似石棉的火浣布,也找到了质地纯净的石墨,尝试着制作“密封环”。他们也搭建了全新的“转炉”,学着观察火焰的颜色来判断钢水的品质。

方向是有了,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却是由无数次的失败铺就的。

转炉炼钢,听起来简单,就是往铁水里吹气。可吹气的角度、风力的大小、吹气时间的长短,每一点细微的差别,都会导致炼出来的钢材性能天差地别。他们炼了上百炉,耗费了数万斤铁料,得到的,却是一堆堆要么脆如饼干,要么软如面条的废铁。

蒸汽机的改良同样困难重重。

新的密封材料确实比之前好了很多,但不是太脆,就是磨损太快。那台放大了两倍的钢铁巨兽,只要一发动,整个工坊都地动山摇,然后不是这里漏气,就是那里断裂。最危险的一次,一个因为强度不够而炸开的阀门,像炮弹一样飞出去,将工坊厚达三尺的墙壁都砸出了一个大洞,险些闹出人命。

巨大的压力,让所有人都有些喘不过气来。

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老工匠,如今一个个都像是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而作为总负责人的李丽质,更是心力交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