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真正属于华夏的,千年盛世!(第1页)

贞观十三年,春。

料峭的春寒尚未完全褪去,但整个长安城,已经沉浸在一股躁动而又紧张的气氛之中。

登州港,数以百计的新式战舰已经集结完毕,船身上漆黑的炮口,如同一只只择人而噬的巨兽之眼,冷冷地凝视着东方。无数的粮草、军械、药品,正源源不断地从内陆运抵港口,堆积如山。

远征倭国的战争机器,已经预热到了极致,只等一声令下。

然而,此刻的长安,政治的中心,却似乎暂时遗忘了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

过去的几个月里,三省六部的所有高级官员,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

他们被太子李承乾,以近乎“绑架”的方式,组织起来,日复一日地在东宫开会。

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完善那本名为《大唐帝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的“天书”。

起初,这些在官场浸淫了一辈子的老油条们,是抗拒的。

他们习惯了引经据典,习惯了斟酌权衡,习惯了在太极宫里,为了一项人事任免或者一笔款项的批复,争得面红耳赤。

可太子殿下跟他们玩的,完全是另一套。

没有空泛的道德文章,没有虚头巴脑的客套。

只有冰冷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

“王侍中,门下省去年一共驳回了工部多少项工程议案?理由是什么?其中有多少是因为‘耗费巨大,与民争利’?那你们有没有计算过,这些工程如果建成,未来十年,能为朝廷带来多少税收,能为沿途百姓,创造多少就业?”

“唐尚书,户部掌握着全国的田亩、人口数据,那你们有没有做过一个模型,来预测未来五年,我大唐的人口增长率?按照这个增长率,我们需要开垦多少荒地,储备多少粮食,才能保证天下不出现一个饿死之人?”

“段尚书,工部每年都在修桥铺路,但标准是什么?一条驰道,到底该修多宽,地基该打多深,才能保证十年之内,无需大修?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

一个个尖锐而实际的问题,被李承乾毫不留情地抛了出来,砸得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大人们,晕头转向,哑口无言。

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治理国家,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原来,那些尘封在府库里的卷宗,那些枯燥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如此巨大的信息和力量。

在李承乾的强势主导下,他们被迫学习使用算盘,学习绘制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