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阎应元自负对打枪有天赋,这几天枪摸多了之后培养出绝佳手感,射击水平突飞猛进。“人家一步一个台阶,我打枪是一天十个进步,我天外飞仙。等打完仗,一定找个机会跟兵王比试比试。”
洪刘仔细想了想,肯定了阎应元的自我评价,“好,等打完仗我来安排你们打一场。”
王锦衣初发难时还有些心不在焉,生怕鞑子骑兵撇下正事转头来平叛。如今鞑子正兵死得一个不剩,他终于能够心无旁骛地砍人了。
阿哈们个个都是壮年,对手则是后军中的半大孩子和花白胡子,按理说应该是一边倒的战斗。无奈汉人阿哈们平日里吃不饱肚子身体虚弱,两条臂膀没啥力道。后金的小兔崽子和老不死们吃饱穿暖,还经常参加军事训练,算起来是预备役和退役官兵,两边打起来人多势众的汉人阿哈们占不到便宜。
田丰为起义军鼓劲打气:“大家用力砍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鞑子兵全他娘的完蛋了!”
可这肚子里没食,光喊口号没用啊。
离太远,梁山军是听不到的,但王锦衣不放弃招来援军:“梁山军救星们快来帮忙杀鞑子。”哪怕他喊破喉咙,哪怕阎应元听到了求助,骑兵师主力绝不会出动相帮。全师上下对汉人阿哈不怀丝毫好感,之前被蛇咬过,有心理阴影了。包衣阿哈们完全不值得同情,生死由天任他们去闹。
三团离混战现场不过三五百米,战士对准死透没死透的鞑子脖子上捅上一刺刀再扭几下,干完正事,但有闲心的话则拄着枪歇口气观看满汉互砍。而一般情况下没那闲心。按照作战条例给躺地上的鞑子补刀既刺激又解恨,一刺刀扎下去拔出来,然后注意收看鞑子脖子上的三角创口里像撒尿一样喷出或高或低的血注。类似遗尿的是死透了的,顺风湿鞋底的是半死不活的,逆风一柱擎天者是中枪动弹不得但还能续上气的。用三棱刺刀给鞑子脖腔放血其实是检验枪支杀伤性能的一种较直观的手段,从以上不同情况综合来看,但凡中了枪超过5分钟便因失血过多完全失去行动能力,10分钟之后90%以上死亡。这样看起来枪弹杀伤力在辽东战场上的表现更为出色,究其原因在于后金军普遍披甲,枪弹受阻,动能减弱,大大增强人体内空腔效应。反过来理解,对阵梁山军时,放弃披甲轻装上阵反而划算。
一团前出布防负责正面接敌。然而战斗接近尾声,全团没能放上一枪。所以一团有意愿援助汉人包衣。一团长数次请战都被弹压回去,阎应元还要好好看看,看清楚那些包衣奴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