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兵书里的寥寥数语远远不够,尤世威只恨如此伟大之骑兵战术大师的着作未能流传于世,竟遍寻不着详细记载其战术的专着。他只能踏遍草原寻访当年有此战争记忆的老人,亦只找到寥寥数人(这个没办法,能活到七老八十的蒙古人实在稀缺)。故纸堆里的字+当年之敌的口述记忆,两头一凑,尤世威自信摸到了马芳骑兵战术思想的门道,又在蒙古盟友的帮带下,镇北台终于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即便只百来人的规模,也再不是马队了。
百余人,就是骑兵连了。组建完成不久后就迎来了首战---迎战曾有杀害武当玉虚宫师徒恶行的流贼王二部。
王二手下一群乌合之众见武备松弛的镇北台守军竟然有骑兵,不由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眼看骑兵连首战旗开得胜,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尤世威弟弟尤世禄领先头部队与敌接战,后边的兄弟却没跟上来。原来是多数战马未经战阵,听到火铳响,受到惊吓四处乱跑。骑兵连阵形大乱。见此,流贼胆子大起来,又折返回来还高喊抓活的。冲在头里的急先锋见后边的人马跟不上来,好不尴尬,只得掉转马头边打边撤。最后花了半个多时辰才收拢队伍。
这次虎头蛇尾的打斗充分暴露出骑兵连经验不足、训练不足的问题。蒙古人教官对骑兵技战术不精通,特么就是个江湖骗子。尤世威还得找个专家来带兵,他很快找到了合适人选—大同镇右卫旗官、陕西延川老乡姜襄。
榆林卫闲死,大同镇右卫忙死。几乎一整年来,大同边军跟实施‘西迁右翼’大战略的林丹汗大打出手。身处战斗一线的姜襄对骑兵作战有着深刻理解,骑兵科目无一不精。更有甚者,他在蒙古人的射箭、赛马、摔跤男子三项的那达慕大会中还曾拿到过赛马的名次。这样的专业人才,正是尤世威急需的。
姜教官看在丰厚外快的份上来了。来了榆林卫一看,才知道这份工钱不好挣,特么就是个草台班子啊。问题太多了,捡要紧的说至少也有三条:第一,马不行,由于是充话费送的,不善奔跑只能用于驮载拉车,胆子比兔子还小,一听见铳炮响就朝低于地表的红石峡里窜,拦都拦不住。第二,刀不行,制式雁翎刀劈砍动能转化效率低,更适合步战。第三,配套不行,马鞍多为木鞍,又重又滑,走不多远就得连人带马摔地上;马镫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编个柳条代替;马缰同样乱七八糟,居然用麻绳,一用劲就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支持姜襄的工作,尤世威趁着自己升任参将的热乎劲怂恿总兵拨付经费购置骑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