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台的晨光已褪去晨雾的微凉,化作暖金色的碎光,洒在欢呼的人群肩头。中原侠客们收起了腰间的佩剑,西域武士将弯刀归鞘,连罗马贵族也卸下了矜持的姿态,纷纷围拢过来,目光灼灼地落在苏念安手中的“和平经卷”上。那卷丝绸经卷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多种文字书写的“和平”二字,像是有生命般在卷面轻轻流转,连带着空气中的剑拔弩张,都化作了脉脉温情。
“东方先生,这经卷上的内容,可否先与我们细说一二?”人群中,一个身着青色儒衫的老者上前一步,他鬓角染霜,手中握着一卷泛黄的《论语》,正是中原“崇文阁”的阁主柳文清。他的话音刚落,周围便响起一片附和声——无论是为“文明之眼”而来的寻宝者,还是为守护双剑而来的侠义之士,此刻都对这能平息战乱的经卷充满了好奇。
东方朔拄着镶嵌“文明之眼”的拐杖,走到观星台的石阶顶端,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晨光传遍港口:“诸位且静一静。这‘和平经卷’并非只是一卷文字,而是当年墨家、希腊学者与阿拉伯智者共同凝练的‘文明共识’。方才在地宫之中,我们已见过经卷的核心——‘天下万物,皆为一体,文明各异,殊途同归’。这十六个字,便是化解纷争的根本。”
他抬手示意苏念安展开经卷,苏念安轻轻将经卷铺在石阶上的白玉石案上,众人凑近细看,只见经卷上除了核心教义,还记载着诸多具体的法子:中原的“和为贵”处世之道、希腊的“理性对话”哲学、阿拉伯的“商旅互通”之策,甚至还有印度的“非暴力”理念,每种文明的智慧都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像是一条条支流,最终汇入“和平”这条主河。
“原来如此!”柳文清抚掌赞叹,“若能将这些法子传扬出去,让中原的诸侯不再争战,西域的部落停止攻伐,罗马的城邦放下刀兵,那天下岂不是能真正太平?”他的话让人群再次沸腾起来,几个年轻的侠客已开始讨论要如何将经卷内容抄录下来,传回中原;西域的一个部落首领则拉着穆罕默德·李,商议着要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立“和平驿站”,让商旅往来不再受盗匪侵扰。
阿石站在人群边缘,手中的龙渊剑已归鞘,剑鞘上的云纹仍在微微发亮,像是在呼应经卷的气息。他侧头看向身旁的叶承影,见对方正凝视着经卷,湛泸剑穗上的金属珠与苏念安的菩提子同时闪烁,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释然——他们本是为守护双剑而来,却没想到最终竟能见证这样一场文明的交融,这份意外之喜,远比争夺名剑更让人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