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已是龙襄十年。
算算时间,杨过已有三十三岁了,当了十年的皇帝。这十年来,天汉帝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今的天汉帝国,幅员空前辽阔,远迈汉唐。帝国的疆域、北至鲜卑之地,南至南瞻之陆,西至雷翥海,东至大洋。
近两年来,虽有对外用兵,但规模和烈度都不大,移民实边和鼓励生育一直是帝国政府的主要工作。像西域,青海,草原,北海,辽北,中南,南洋群岛都是重点移民区。要不了十年,这些地方将彻底汉化。
经过这十年的励精图治,帝国的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服,社会矛盾也大幅度减少。
北京城的大街上,车水马龙,摩肩接踵。贩夫走卒的吆喝声、车马的粼粼声、茶馆酒肆的说书声、孩童的嬉闹声,汇成一片鼎沸却不失秩序的繁华乐章。
人们的脸上,不再是前朝末年的菜色与惶惑,而是丰足带来的红润与安宁。粗布衣衫虽旧,却浆洗得干净;担筐里是新收的时令瓜果,箩筐中是喷香的白面馒头。
街角处的‘天汉官营商社’的米店外,长长的队伍井然有序,伙计高声报着今日稳定的米价。
手握‘照身帖’(刻有姓名、籍贯、画像及官府印记的木制身份牌)的百姓,脸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松弛与自在。省内行走,只需亮帖即可;跨省远行,去官府花上几个铜板,领份通关文牒,便可畅行无阻。这辽阔的帝国疆域,不再是隔绝的牢笼,而是可供闯荡的天地。
盛世之象,不仅在于温饱,更在于精神的舒展与眼界的开拓。官学兴盛,百家思想重新焕发活力,朝廷虽禁私斗,却鼓励探索与发现。沉寂已久的武林,在和平年代找到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加入朝廷支持的地理探险组织,将一身武艺与胆识,投向那未知的天地。
龙襄十年、深冬时节,一封用火漆密封、饱经风霜的皮筒,由八百里加急快马送入北京城,随后又呈至御前。
御书房内,炭火温暖如春。
杨过展开皮筒内厚厚的一叠日志,墨迹在粗糙的纸张上有些晕染,字迹却刚劲有力,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
封页赫然写着:《北行玄冰录》——全真教掌教张志敬、丐帮八袋长老高志阳暨北行探险队众弟子,谨呈御览。
日志开篇,便是令人窒息的描述:
“自骠骑城(位于北海湖西岸,北海行省的省城)启程,循北海湖北源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