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姜宁登基以来,日夜处理国事。
他总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光阴如白驹过隙。
以前在京之时,姜宁往藏武阁一坐,就是一整天。
而如今在御书房一坐,往往就是好几天。
这座王朝,实在太庞大。就如同一架又破又旧的老爷车,里里外外都是问题。
而姜宁信得过的人,也就那么一小撮。
除非这些人人均陆地神仙,否则想靠这么点人治理好天下,难上加难。
京师还好,有姜宁坐镇,周边大州政令通行,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趋于安定。
越是远离京师的地方,问题就越多。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地方官府、世家大族、山上宗门以及凡人老百姓,其间关系相当微妙。
姜宁决心对大夏王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年关之前,完成了几件大事。
姜盛举行完了新一届的文武科举;姜宁与几位大臣确立了地方改制大致内容;大夏王朝各州之间的传送法阵全部完善。
光是修缮传送法阵,几乎就耗光了国库余银。
实际上姜宁接手的时候,哪有什么余银?都是姜宁从北莽抢来的天材地宝换的。
果真是当家方知油盐贵。
姜盛风风火火的将文武新科录取的名单,送到了御书房,亲自上呈给姜宁。
“陛下,臣幸不辱命。虽说本年度的科考举办的仓惶了一些,但也发掘了不少人才,这是名单。等来年臣时间充足了,吸取这一次的教训,必定能为朝廷发掘更多人才。”
姜宁接过折子,快速浏览了一遍。
姜盛办事还算用心,将每个人的履历,天赋,特长,乃至性格都记录得非常详细。
“对了陛下,明憬之要见驾,您再不见,臣可就真拦不住了。这老顽固……额,明憬之真有可能闯入宫廷。”
姜盛已经向姜宁提过很多次了,说明憬之要面圣,可姜宁一直没见。
姜宁了解过明憬之的履历,本来是国子监左祭酒,早年韩煜生还是右祭酒的时候,明憬之被排挤。
他忍受不了浓重的官僚主义,所以便辞去了官职。
而今年由姜盛举荐,出任东篱书院的山长。
东篱书院位于京城东南角,一座名为东篱山的山上,是一座儒道学府。
明憬之已经一百岁出头,是一名儒修。
就以前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