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世界的丛林法则里,对错的天平始终悬挂在身份的杠杆之上。同样是深夜归家,权贵子弟被视为应酬打拼的勋章,底层员工却被贴上散漫失职的标签;名人随性的穿搭能引领潮流,普通人相似的打扮则会被嘲讽为刻意模仿。这种荒诞的评判逻辑,如同照妖镜般折射出社会阶层中根深蒂固的身份偏见。
茶水间里,金属托盘与桌面碰撞出刺耳声响。"这杯没喝完的拿铁,得用保温杯收着,冷了口感就不好了。"行政主管踮着脚取下窗台的咖啡杯,转身时眼风扫过正在收拾纸杯的实习生,"上周培训没说过?公共区域要随时保持整洁,这个月绩效扣500。"
"我刚想收拾......"实习生攥着抹布的手指发白。
"想?等你想完蟑螂都来开派对了!"主管尖着嗓子打断,"要不是看你是临时工,早让你走人了。"
远处会议室传来哄笑,"这个'自愿加班'的话术改得妙!既响应劳动法又能保证进度!"掌声如潮水漫过玻璃门。
三个月前,同样是这个会议室,老员工提议调整排班制度,却被嗤笑:"基层员工就该服从安排,少提不切实际的建议。"
教室后排的窸窣声惊动了粉笔灰。"把手机交上来。"老师转身时,看清学生的脸,语气陡然变软,"下次别在课上玩了,你父亲也不容易......"前排传来压抑的抽气声,后排学生若无其事地把手机塞回口袋。
而上周,另一名学生因偷偷看课外书,被当众扯烂书页:"成绩倒数还看闲书?叫家长来!"
"凭什么他就没事?"课间,几个学生围在走廊议论。
"他舅舅是教育局督导,上次老师还主动帮他改错题呢。"
运动会颁奖台前,跌坐在跑道上的学生会干部被同学七手八脚扶起。班主任蹲下身轻拍他后背:"没事,重在参与。"
二十米外,摔破膝盖的体育特长生正被教练厉声训斥:"关键时刻掉链子,平时训练都白练了?"
队员小声嘀咕:"要是他舅舅不是副校长......”
教练突然转头:"嘀咕什么?加练两圈!"
家庭餐桌上蒸腾的热气里,暗潮涌动。"爸您看报的阵仗,跟老派学者似的!"有人笑着给老人续茶,报纸堆几乎占满半张圆桌。
备考的年轻人悄悄把复习资料往回缩了缩,立刻被长辈戳手腕:"一天天就知道把家里弄得乱糟糟,学学你表哥,东西用完都收得整整齐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