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它或许不是最好的,但为最需要的人,提供了有尊严的选择(第1页)

县城边缘,一家烟火气十足的小餐馆。

“老板,生意兴隆啊!”

一个年轻记者扛着摄像机,挤进了油腻腻的后厨。

《龙新闻》节目组自然是提前和老板打好了招呼,给了采访费,订了日子的。

餐馆老板是个光头壮汉,正挥汗如雨地颠着大勺,他瞥了一眼镜头,嗓门洪亮:

“还行还行!记者同志,拍啥呢?我这可没啥好拍的!”

老板一想到自己这个不上台面的后厨可能要上电视,还是大名鼎鼎的《龙新闻》,就有点不好意思,他本来以为节目组不会拍后厨的。

“老板,我们想问问您这个电饭煲。”

记者指了指灶台角落里,一个正在“噗噗”冒着热气的微光牌电饭煲。

“哦,这个啊!”

老板把炒好的菜往盘里一倒,擦了把汗,咧嘴一笑,“这玩意儿,好使!”

他走过去,使劲拍了拍那个其貌不扬的锅。

“你们是不知道,我们做快餐的,米饭是命根子!以前用那种大几百的商用锅,是好,但娇贵啊!用久了涂层也掉,火力也慢!”

“这个,29.9龙币一个!火力猛得一批,蒸出来的饭又快又香,还不粘锅!我一天得蒸个几十锅饭,就用它!”

老板伸出三根油乎乎的手指晃了晃:

“关键是啥?便宜!我一次买仨!”

“这个用旧了,直接扔了换下一个,一点不心疼!算下来,比养着那个大几百的商用锅划算多了!”

直播间里,弹幕飞起。

“卧槽,商业鬼才!”

“这思路绝了!耗材化生存!”

“29.9,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老板这笔账算得太明白了!”

……

整个《龙新闻》团队在林晓然的指挥下,迅速兵分几路。

这另一路记者,则在县城的一个老旧小区里,找到了一户进城务工的家庭。

房间很小,夫妻俩和孩子挤在一起。

桌上,一盏微光牌护眼灯正亮着。

面对镜头,孩子的父亲显得有些拘谨,搓着手说道:

“俺们两口子都在工地上,没啥文化……就想娃能多读点书。”

“城里的台灯,好点的都大几百,俺们舍不得。”

“这个,二十多块钱,店里老板说,这灯不伤眼睛。晚上娃写作业有个亮就行,俺们进城干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