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天色将明,几人才重新在福来客栈的院落中汇合。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疲惫和失望。
“街坊邻居提供的线索不多,他们对刘家的了解,很表面。”芷云率先说道。
“我们这边,也没有任何发现。”沈星移叹了口气,灌下一大口凉茶。
柳如烟听着他们的汇报,神色平静。
这本就在她的预料之中。
“不急。”她开口道,“刘萧既然要托孤,必然会选择最稳妥、最信得过的人。这种关系,寻常街坊,自然看不出来。”
“我们虽然没有直接找到线索,但并非一无所获。”
她将自己连夜搜集整理的信息,摊在桌上。
“我去了常州府的几家大书铺,以替家中兄长选书为名,向那些掌柜和伙计打听。”
“刘萧初到常州,人生地不熟,但他一心向学,准备春闱,必定会与本地的文人圈有所接触。”
“果然,我打听到,刘萧曾数次前往‘常州塾堂’,与那里的几位老夫子,探讨学问,尤其是水利策论。”
“这是一条线索。”
“另外,我还打听到,刘萧除了读书,花费时间最多的,便是研究黑河的水文。”
“他曾多次与一位在工部挂职,负责修葺河道的赵工,有过深谈。”
“这是第二条线索。”
“还有。”柳如烟顿了顿,“他为了给青玉姐姐寻到最好看的伞,几乎跑遍了常州的伞铺。”
“其中,他去得最勤,停留时间最长的,是一家叫做‘孙家伞铺’的百年老店。”
“这是第三条线索。”
三条清晰的线索,被柳如烟条理分明地摆在了众人面前。
塾堂的夫子、治水的赵工、老字号的伞铺老板。
这些人,都与刘萧有过深入的接触。
他们,都有可能,是刘萧的托孤之人。
沈星移等人的眼中,重新亮起了光芒。
“我明白了!”沈星移道,“这些人都与刘萧有共同的志趣或深入的交往,远比普通邻里更值得信任!”
“没错。”柳如烟点头,“接下来,我们就要围绕这三条线索,重点查访。”
一场新的、更具针对性的调查,即将展开。
……
城东,一座戒备森严的临时行辕内。
烛火通明。
太子王曌,一袭杏黄色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