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戴森困境(第1页)

“而且如果扩张不可行,那么你就不需要担心有人会找上门来占领你的星球,因为他们做不到,所以你不妨和其他文明交流。”

“条件五中的关键词,是 “不可避免”。”

“因为在十亿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星系中出现一千个文明,实际上对于文明发展来说是相当悲观的概率了 —— 因为仅在我们的星系中,可能就已经有上千万个类似地球、可能孕育过生命的行星了。”

“但恒星困境的范围超出了我们的星系,涵盖了所有距离我们足够近、我们能够接收到其光线的星系 —— 这些星系的光线发出时,那里的行星还不可能发展出文明。”

“即使你对科技文明的出现持悲观态度,认为到目前为止每个星系只出现过一个科技文明,那么在我们能观测到的范围内,也有上百万个星系。”

“很难想象文明自我毁灭的概率能达到 99%—— 即使按照每个星系一个文明、存活率仅 1% 来计算,也会有数千个文明存活下来,而这些文明我们应该是能够观测到的。”

“要记住,只有当某种毁灭导致没有任何有扩张意愿的智能生命存活下来时,才会对这个悖论产生影响。因此,一个消灭了创造者的极具侵略性的人工智能,与尼安德特人被完全取代一样,都不算真正的 “文明自我毁灭”。”

“我们会在世界末日的概念中再次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但就我们目前的目的而言,只要有相当比例(非零)的文明存活下来,就不会对这个悖论产生影响。”

“这就引出了我们最后一个条件六:大多数文明如果能舒适地做到,就会扩张人口、领土和资源。 ”

“我从未听过对这一点的有力反驳,而且我其实很愿意接受反驳意见 —— 尽管恒星困境是我自己提出的想法,但我实际上有点讨厌它。”

“我不愿意接受宇宙如此浩瀚、如此古老,却基本上是空的这一观点,所以我一直在留意对这个想法的合理质疑。但到目前为止,最接近且最常见的反驳通常是指出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很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如果有人能给我找一个历史例子,证明某个文明在至少 10 代人的时间里,一直生活在远低于其承载能力(即某个地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的水平,并且在这段时间里人口没有增长,那我会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而且要记住,是 “远低于承载能力”—— 这意味着凭借当时拥有的空间和技术,它们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