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 并不一定意味着 “灾难性”。”
“毕竟,原子弹很危险,但人类依然存活至今。”
“同样,你的邻居可能很危险,但社会依然存续 —— 事实上,社会的一大功能,就是限制人类彼此之间的威胁。”
““潜在的危险” 并不等同于 “必然的末日”,因此,人工智能带来的危险,并不一定会 “终结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也不一定会 “导致文明的毁灭”。”
“因此,我们所设想的 “文明被僵尸人工智能毁灭” 的结果,是否具备 “排他性”(即是否适用于所有或几乎所有文明),仍有待商榷。”
“科学家们关于这方面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我们尚无充分证据证明 “这种结果的可能性高于不可能性”,更不用说证明它 “必然发生” 了 —— 即我们生活在一个 “充斥着僵尸人工智能、这些人工智能统治着没有生物生命的行星” 的宇宙中。”
“机器在没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维护着基础设施,而它们的创造者早已消失。”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其逻辑也通常简单明了:制造一台 “有智能但无意识” 的机器,要比制造 “有感知能力或对齐的人工智能” 容易得多。”
“因此,每个文明都必然会被迫面临 “僵尸人工智能带来的生存风险”。”
“这为费米悖论提供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解释:文明可能在有机会 “走向星辰” 之前,就频繁地自我毁灭,只留下一个 “充斥着智能但无意识系统” 的星系。”
“这些系统甚至可能存续数十亿年,以看似有目的的方式维护基础设施或进行扩张,却毫无主观意图。这种场景不一定涉及 “灰色粘质” 或 “天网” 式的灾难。”
“不妨想象一下:我们发现 “派遣机器人到太空开采能源和资源” 比人类亲自前往更便宜、更简单,于是我们选择留在地球,而让机器人去执行任务。”
“现在,再看看我们如今 “僵尸人工智能” 的典型例子 —— 聊天机器人。”
“有这样一种可能:某个文明的自我毁灭,并非源于惨烈的战争或灾难,而是因为 “每个人都觉得与机器互动,比与其他人互动更高效、更愉快”。这样的社会不会在熊熊烈火中崩溃,而是会 “悄然瓦解”。”
“ 因为机器在其任务上比随机挑选的人类更胜任,它们会逐渐取代人类之间的联系,即便它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