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万万没想到,李乾竟会突然提及天竺,这个提议着实令人震惊。
哥舒翰、李白、郭子仪、李光弼、王维五人眼中精光闪烁,若有所悟地频频点头。
唯独李平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满地嚷嚷:“监军,咱们在讨论治理吐蕃的方案,跟天竺有什么关系?您这不是跑题了吗?”
“哈哈哈!”哥舒翰等人闻言,指着李平西开怀大笑,笑声中带着几分揶揄。
“这有什么好笑的?”李平西更加困惑了。
见众人笑得愈发欢畅,李光弼实在不忍,解释道:“监军的意思是,若我们出兵灭了天竺,就能解决财政问题,推行郡县制自然就是最佳选择。”
“灭天竺?”李平西惊得瞪圆了双眼,“就算灭了天竺,能弄到多少钱财?天竺除了糖还有什么好东西?”
确实,在当时,天竺最负盛名的就是其制糖技术。
唐太宗时期,朝廷曾派人前往天竺学习制糖工艺,这才让糖这种奢侈品传入中原。即便在当时,糖价比黄金还要昂贵,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享用。
“所以,我们得好好商议一下灭天竺的可行性,以及能带来什么好处。”李乾点头道。他提出这个建议,正是要集思广益,权衡利弊。
“此事确实需要慎重讨论。”哥舒翰等人异口同声地赞同,纷纷围坐成一圈。
哥舒翰率先发言:“天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若能将其纳入版图,必将成为大唐取之不尽的宝库。届时,吐蕃都护府的财政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何止是够用,”李白兴奋地搓着手补充道,“据王玄策所言,天竺虽然四分五裂,战乱不断,但确实富庶非常。以大唐如今的军力,要征服天竺应该不难。”
提到王玄策,众人不禁想起这位传奇使节的壮举。
当年他出使天竺时,遭遇印度国王阿罗顺那的背叛,随从尽数被杀,自己也被囚禁。
但他机智逃脱,辗转尼泊尔借兵七千,又得吐蕃松赞干布派出一千二百精骑相助,最终组成一支万人的“多国部队”。
就是凭借这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王玄策毅然踏上了复仇之路,向印度发起了进攻。
阿罗顺那根本没把王玄策这支杂牌军放在眼里,派出数万象兵前来围剿。然而王玄策临危不乱,巧用火牛阵大破象兵,杀得阿罗顺那溃不成军。
在王玄策的指挥下,这支杂牌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攻克城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