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贫瘠,穷得只剩牦牛粪,要在当地推行郡县制,最大的难题就是钱粮筹措。
这个难题困扰着李隆基和满朝文武多时,谁也没想到李乾竟能提出如此高明的解决方案,征服天竺!
这个提议确实出人意料,但细细想来,却是个绝妙的计策。
虽然群臣未曾亲临天竺,但对这个国度却并不陌生。
这主要得益于两个人的贡献,一个是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另一个则是王玄策的亲身经历。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后来被吴承恩写成《西游记》,广为流传。
但在唐朝,人们是通过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来了解天竺的。这部着作详尽记载了天竺的风土人情,几乎成为唐朝官员了解天竺的必读书目。
王玄策更是一位传奇使者,他不仅深入了解天竺,还差点将其征服。他的见闻也成为唐朝了解天竺的重要来源。
通过这些记载,唐人们清楚地知道,天竺土地富饶,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却又四分五裂,国力分散。
若唐朝出兵征讨,难度并不大。
征服天竺不仅能解决吐蕃治理所需的钱粮问题,更能为唐朝开辟新的财源,大幅增加财政收入。
有了充足的财力支撑,唐朝就能扩充军备,为大食之战增添胜算。
“妙计!当真是妙计!”群臣齐声赞叹,声震殿宇。
陈玄礼更是得意洋洋地质问杨国忠:“杨钊,你方才说李乾欺君,如今这灭天竺之策如何?可还是欺君之言?”
杨国忠中伤李乾,无异于在陈玄礼心头插刀,他岂能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杨国忠恼羞成怒,却无言以对,只能扭过头去装作没听见。
“呵呵。”陈玄礼乘胜追击,“杨钊,你这是理屈词穷了吧?”
群臣暗自窃笑。向来仗势欺人的杨国忠,今日终于踢到了铁板,偏偏对手是他惹不起的陈玄礼。
“好了。”李隆基摆手制止,笑着对群臣道:“现在你们明白朕为何如此欣喜了吧?李乾这道奏章,就是最好的下酒菜。来,干杯!”
说罢连饮三杯,这才心满意足地放下酒杯。
李乾的奏章解决了唐朝最紧迫的钱粮问题,确实值得痛饮庆贺。群臣纷纷举杯相陪。
“灭天竺的利弊,李乾在奏章中已经写得明明白白。诸位爱卿可有异议?”李隆基高声问道。
李乾的奏章条理分明,论证充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