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先成为自己的山(第1页)

江风带着寒意吹过黄鹤楼,吹过清理干净的码头,吹走了武昌府里的瘟疫。肆虐了数月带走无数生命的瘟疫,终于在冬天,偃旗息鼓。曾经冷清的街道渐渐有了生气,行人裹着棉衣,穿梭于城市为生活而忙碌。

府衙签押房内,炭盆烧得正旺,驱散着冬日里的寒意。秦思齐坐在角落一张属于自己的小书案后,面前堆满了账册、公文和算盘。他不再是初入府衙时那个怀揣济世理想、眼神明亮的献策少年。

此刻的他,神情专注手指在算盘珠上飞快地拨动,发出清脆而规律的噼啪声。

瘟疫的阴霾散去,府衙的事务重心转向了灾后重建与恢复秩序。码头已经疏通,来自湖广腹地、江西乃至成都和更远地方的粮船,终于能够再次停泊在武昌码头。一袋袋粮食被扛上岸,堆满了官仓和商栈。

药材、布匹、盐铁等生活必需品也陆续运抵。这些物资,如同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武昌城这具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躯体。

秦思齐负责的,正是这庞大物资流转的核心环节,钱粮账目的核算与上报。他每日的工作,就是对着如山般的入库单、出库单、工赈名册、药局领条,进行着加减乘除。每一笔款项的来龙去脉,每一石粮食的流向,每一两银子的花销,都在他手中的算盘和笔尖下变得清晰无误。

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识了太多。他看到负责采买的吏员如何巧妙地虚报价格、以次充好;看到管理工赈的班头如何在民夫的口粮里克扣斤两,中饱私囊;看到一些地方士绅如何借着捐输的名义,行请托之实,试图在后续的商贸恢复中捞取更大好处。

这些猫腻,如同阴暗角落里滋生的苔藓,在看似光明正大的账目缝隙中顽强地存在着。

曾经,他会愤怒,会不忿,会想着如何向李通判揭露。但经历了码头泥泞中的鞭笞、李通判那番各安天命论调,以及母亲那双充满担忧的眼睛后,他选择了沉默。

他不再是那个傻不拉几想改变这个古老国度的愣头青。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一个算账的幕僚,一个记录者,而非裁决者。

他学会了将看到的不平、不公、不义,如同记账一样,清晰地记在心里,却绝不在脸上和言语中表露分毫。他谨守本分,只负责将最终的、经过他复核的账目数字,工工整整地誊录在公文上,呈递给李通判。

在完成繁重的账目工作之余,秦思齐找到了新的学习途径。他利用整理归档旧公文、誊写新发政令的机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官府发布的各类时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