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记楼夜话之后,李文焕用他那辆宽敞的马车,先将赵明远送回赵府!赵明远扒着车窗,一脸“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再将秦思齐送至小院门口。
自那日起,小小的院落,便成了冬日里一处独特的暖阁。每日辰时过后,李文焕的马车便会准时出现在巷口。他不再带着仆从,只提着一个沉甸甸的书匣和一个装满了上好木炭的藤筐。
几乎前后脚,赵明远也会气喘吁吁地跑来,怀里抱着一个鼓囊囊的锦缎包袱,里面必定是各种“桂香斋”的精美点心和一小罐他不知从父亲私藏里“顺”来的、价比黄金的顶级雨露茶或武夷岩茶。
“伯母!又来叨扰您了!”两人进门,总是先向在灶房忙碌的秦母问安。
秦母脸上笑开了花:“快进来!外头冷!炭盆都烧旺了,书房里暖和着呢!今儿给你们炖了羊肉汤,驱驱寒气!”
小小的书房,因两位好友的到来而显得格外拥挤,却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气。炭盆里的银丝炭烧得通红,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将寒意彻底阻隔在外。书案上,李文焕带来的新墨散发着清冽的松烟香,上好的玉版宣铺陈开来。秦思齐那架子旧书,也被翻动得勤快了许多。
秦思齐结合自己在府衙学习独到的理解,与两位好友分享。三人或共读一篇艰深的经义,逐字逐句推敲;或分析一篇精彩的时文,探讨其破题、承题、起股的妙处。观点时有碰撞,争论也时有发生,但最终总能相互启发,相视一笑。
赵明远虽天性跳脱,但思维敏捷,常有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为沉闷的经义讨论注入活力。李文焕则因献策得到父亲肯定,眉宇间那份沉郁散去了大半,眼神更加自信明亮,发言也愈发有条理,见解深刻。
一日午后,三人正围炉品着赵明远带来的岩茶,茶香馥郁,岩韵悠长。秦思齐仔细批阅着李文焕新作的一篇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为题的策论。文章结构严谨,引经据典,说理透彻,文采斐然。
秦思齐放下文章,沉吟片刻,看着李文焕,语气真诚而带着一丝复杂的感慨:“文焕,此篇策论,立意高远,论述精当,文采斐然。若放在武昌府应试,院试中榜,当无悬念。”
李文焕闻言,眼中掠过一丝喜色。赵明远也拍手叫好:“我就说文焕厉害吧!”
然而,秦思齐话锋一转,声音低沉了些许:“然若放在江南,尤其是应天(南京)、苏州、松江等地,恐怕就有些悬了。”
书房内瞬间安静下来,只余炭火的微响。李文焕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