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统香道技艺认证中心”开馆后的第三个月,叶听晚收到了岩光的求助电话。
    电话里,他的声音带着焦虑:“叶老师,自从‘雨林合香’通过认证后,好多商人找到我们,想投资建大型工厂,批量生产‘雨林合香’香品,还说要把配方改成更符合大众口味的甜香,可这样一来,手工研磨、按节气取香的传统就全丢了!我们不同意,他们就说我们‘守旧’‘不懂市场’,还挑拨农户和我们的关系,说跟着我们赚不到钱……”
    叶听晚的心瞬间沉了下去。她意识到,认证体系的建立虽然保护了技艺的“根”,却没料到商业化浪潮会以这样的方式冲击技艺的“魂”。
    过度追求产量和利润,必然会让传统技艺失去手工制作的温度和文化内涵,这与“香韵守正”的初心背道而驰。
    她立刻前往西双版纳,刚走进傣族村寨,就看到几位农户围着岩光争论。
    “我们种了一辈子沉香,就是想多赚点钱给孩子盖房,”一位农户激动地说,“商人给的收购价是联盟的两倍,还包销,为什么不能和他们合作?”
    岩光涨红了脸,却不知如何反驳。
    叶听晚走上前,拿起农户手里的“雨林合香”样品——这是商人提供的改良版,香气甜腻刺鼻,完全没有传统合香的清冽层次感。
    “大家可以算一笔账,”她对农户们说,“商人现在给的价高,但他们要的是批量生产,用机器代替手工,用工业香精代替天然香料,不出半年,‘雨林合香’的名声就会被毁掉,到时候没人愿意买,大家反而会失去长期的收入来源。而跟着联盟,我们虽然赚得慢,但能守住传统,让‘雨林合香’的香气传得更久,大家的子孙后代都能靠这门技艺吃饭。”
    为了让农户们直观感受差异,叶听晚带着大家走进岩光的手工工坊。
    看着岩光按照传统工序,一点点研磨香料、按节气调配,再将香丸放入竹匾自然阴干,一位年长的农户感慨道:“这才是我们傣族的‘雨林合香’啊,小时候看阿嬷做的就是这样,闻着心里踏实。”
    西双版纳的风波刚平息,印度分会又传来类似的问题。
    卡皮尔老香师在视频会议中无奈地说:“拉贾斯坦邦的檀香种植户,为了多卖钱,开始提前砍伐檀香树,还用化学药剂加速树脂分泌,导致檀香的品质大幅下降。‘檀香熏衣’的香气变得浑浊,好多老客户都来投诉。”
    叶听晚意识到,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认证技艺商业化过程中必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