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祥林嫂眼中那点被“捐门槛”点燃了希冀之火。】
“捐门槛?”
“给庙里的和尚?”
许多靠前的朝代的人,对这个概念感到无比陌生。
北宋时空,正在黄州贬所饮酒的苏轼,看着祥林嫂那仿佛抓住救命稻草的模样,眉头紧锁,连连摇头:
“荒唐!何其荒唐!”
他对身边友人叹道:“此妇人,夫死子亡,孤苦无依,所得工钱不过勉强糊口。”
“不思量如何寻些实在生计,却要将辛苦一年所得十吊钱去捐门槛?”
他眼中充满了不解与痛惜,
【视频继续,柳妈正热切地向祥林嫂描绘着“捐门槛”的“神奇”功效。】
【“‘你得去镇西头的土地庙!’”】
【“‘找那庙里的管事师父!心要诚!’”】
【“‘捐一条结实的门槛,让庙里的师父开光,然后放在庙门口最显眼的地方!’”】
【“‘让南来北往的善男信女,成千上万的人,日日夜夜从上面踏过去!’”】
【她的语气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虔诚。】
【“‘这样啊,踏的人越多,踩得越狠,你身上的罪孽和晦气就被踩得越干净!你的罪孽也就赎清了!!再也没人能说你是‘扫把星’!’”】
李世民听着柳妈这番“千人踏万人跨”的理论,只觉得一股荒谬感直冲天灵盖!
“滑天下之大稽!”
他声音洪亮,带着帝王的威仪和不容置疑的理性,“人之清白晦气,岂系于一条木头门槛之上?荒谬透顶!”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的祥林嫂,一股怒其不争的烦躁涌上心头:
“蠢妇!愚不可及!”
“有这十吊钱,买几亩薄田,或置办个小营生,不比这强?”
【视频画面切换。】
【阴沉的天空下,祥林嫂紧紧攥着一个破旧的小布包,里面是她一年来省吃俭用、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攒下的十吊钱,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虔诚和忐忑,走进了镇子西头那座香火缭绕却又透着几分破败的土地庙。】
【庙内光线昏暗,一个的管事,正眯着眼拨弄着算盘。看到衣着寒酸的祥林嫂进来,他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祥林嫂怯生生地上前,将那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放在案上,声音带着卑微的祈求:“...........我........我想捐条门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