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铁面无私包龙图(第1页)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庐州合肥县小包村的寒夜里,一场鹅毛大雪正扑簌簌落着。村东头的青砖瓦房内,年过五旬的包令仪得妻子周氏怀胎十月,今晚就要生了。他曾是咸平元年的进士,历任县令,却因性情耿直遭人排挤,三年前辞官归乡,潜心耕读,膝下唯有一子包莹,年已十八,却不料这年秋染了肺疾,在半月前撒手人寰。

“哇——”一声响亮的啼哭刺破雪夜,产婆抱着襁褓冲进来,满脸喜气:“包老爷!是个少爷!哭声恁响,将来必是大富大贵的命!”

包令仪凑近一看,那婴儿皮肤黝黑如铁,眉心竟有一块月牙形的淡青色胎记,在烛火下泛着微光,不像寻常婴孩那般粉雕玉琢,倒似从灶膛里捡出来的炭块。周氏挣扎着要看,包令仪忙道:“好,好,是个壮实孩子。”

包令仪见婴儿虽黑,一双眼睛却亮如寒星,不哭不闹,只是静静望着他,他接过孩子:“此子便取名‘拯’,字‘希仁’,望他日后能拯民于水火,仁心济世。”

包拯的童年,是在父亲的严苛教诲与母亲的慈爱中度过的。包令仪亲自教他识字,书房里常常传来父子俩诵读《论语》《孟子》的声音。包拯天资聪颖,过目成诵。

村里的孩童却常笑他“包黑子”,拿土块砸他。包拯从不还手,只默默捡起书本回家。母亲周氏见状,便将他揽在怀里,用手帕擦去他脸上的泥污:“拯儿,脸黑不打紧,心要白。你看那墨锭,越黑越能写出清白字。”她指着窗外的老槐树,“你爹爹在树上刻了‘清白传家’四个字,你要记牢。”

包拯仰头望着树上斑驳的刻痕,似懂非懂。直到十二岁那年,他随父亲去邻县探亲,路过一处市集,见一个衙役正抢夺老汉的柴担,老汉跪地哀求,衙役却扬鞭便打。包拯冲上前拉住衙役的手:“你怎能如此欺压百姓!”衙役见是个黑瘦少年,扬手要打,却被包令仪喝止。事后,包令仪摸着儿子的头道:“拯儿,方才做得对。但你要记住,光有血气不够,还要有本事为民做主。”

那晚,包拯在油灯下抄录《史记·酷吏列传》,忽然问:“父亲,郅(zhì)都、张汤执法严酷,却为何被称为酷吏?”包令仪放下书卷,正色道:“执法者,当如秤杆,不偏不倚。若一味用刑,便是暴虐,非正义也。”这番话,如同一颗种子,埋进了少年包拯的心里。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二十八岁的包拯赴汴京参加会试。临行前,父亲包令仪递给他一方砚台,砚背刻着“守正”二字:“京城繁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