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吕氏纲要(第1页)

魏滢离开后,李斯在书房内踱步,脑中飞速运转。吕不韦让他三日内拿出《吕氏春秋》的编撰大纲,这既是信任,也是考验。

这部书不仅仅是吕不韦彰显文治、收拢人心的工具,更是他在咸阳站稳脚跟,甚至未来影响整个大秦思想走向的绝佳平台。

他取过一卷空白竹简,铺陈于案几之上,手持毛笔,却迟迟没有落笔。

《吕氏春秋》原书,他前世在震旦大学的历史系就读期间也曾涉猎。此书号称“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确实称得上是战国末期一部重要的杂家着作。其优点在于博采众长,内容宏富,体现了统一前夕各家思想融合的趋势。

然而,以李斯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原书亦有不少缺憾。其结构虽庞大,但内部逻辑有时略显松散,各篇之间缺乏更为严谨的内在联系,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知识汇编”,而非浑然一体的思想体系。

再者,部分内容虽有创见,但受限于时代认知,对自然现象、社会发展规律的解释,仍有不少朴素唯心主义或牵强附会的成分,例如对天人感应的过度强调,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缺乏更为客观的视角。

此外,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但各家思想的融合深度不足,有时只是简单的并列,未能真正做到“熔于一炉,自铸新词”。

“不行,若只是照搬历史,最多算是个优秀的编辑,而非真正的创见者。”

李斯暗忖,“吕不韦要的是一部能为大秦立万世基业的宝典,我便要给他一部超越时代的《吕氏春秋》!”

他的目光落在竹简之上,渐渐变得锐利而深邃,仿佛能穿透千年时光。

“《吕氏春秋》之核心,当在‘道’。”李斯心中豁然开朗,“但这‘道’,不应仅仅是老庄的虚无自然之道,也不应是阴阳家的玄秘天道,而应是贯穿宇宙自然、社会人事、个人修养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想到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发展论,想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这些,都可以巧妙地融入到这部《吕氏春秋》的骨架之中!

他提笔,在竹简上方郑重写下——《新序·吕氏春秋》。

随即,他开始勾勒这部巨着的崭新面貌。原有的“十二纪”,他打算加以升华,使其成为洞察天道自然的篇章。核心在于阐明宇宙万物皆有其客观规律,人力当顺应规律,而非迷信鬼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