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又过了两个月。
街道办后院那片原本荒废的角落,如今彻底变了样,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生产基地。
豆芽生产组的成功,让杨主任和何雨水信心倍增,也让街道看到了发展集体副业的巨大潜力。
经过集体的讨论与商议,街道办又一个蘑菇生产小组的筹建工作终于基本就绪!
这一次,他们瞄准的是平菇种植。
相比豆芽,蘑菇种植技术含量稍高,周期也长一些,但经济效益也更可观。
街道办费了不少劲,才从区农技站请来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老王师傅,答应每周过来指导两次。
接种用的菌种、消毒用的生石灰、搭建架子用的竹竿木料、以及用来填充的棉籽壳等原料,也都一一备齐,堆放干干净净的新场地里。
现在就等着开始招兵买马了,消息一出来,迅速在整个辖区内传开了。
有了豆芽组的成功先例,这一次,根本不需要街道办多宣传,闻讯赶来报名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
“杨主任!何干事!听说咱们街道要种蘑菇了?还要人不?”
“我报名!我手脚麻利,肯定好好干!”
“我家孩子下乡了,就我一人在家,让我来吧!”
“工钱好说,有活干就行!”
办公室外,每天都有不少前来咨询的家长,个个眼神热切。
这可比当初招豆芽组员时热闹多了。
杨主任和何雨水看着这景象,又是高兴又是发愁。
高兴的是大家的积极性这么高,发愁的是规模就那么大,容纳不了太多人。
“雨水,这次招人,咱们得更慎重一点。”
杨主任翻看着初步的报名名单,沉吟道,“蘑菇种植比生豆芽技术要求高,得挑那些有些文化的。而且,还是要优先照顾家里确实困难的同志。”
何雨水点点头:“我明白,主任。咱们先初步筛选一下,然后还得请王师傅过来把把关,看看哪些人更适合学这个技术活。”
她们计划先招十到十二个人,组成第一批蘑菇生产小组。
何雨水忙了一天,匆匆忙忙的回到四合院,还没等她喘口气,就被两个人前后脚地堵在了家门口。
先来的是后院的冯桂花。
她显然是一直留意着门口的动静,一见何雨水回来,立刻就凑了上来,脸上堆满了笑容,
“雨水回来了!听说街道又要办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