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自愈能量中 “空间编码信息” 被发现后的第七年,全维度解码联盟的地下实验室迎来了历史性突破:由 117 名跨维度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成功破译了编码中 37% 的基础信息。这些信息以 “量子脉冲序列” 的形式存在,包含着构建稳定空间结构的数学法则 —— 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公式后,在模拟环境中成功生成了直径 11 米的 “微型稳定空间”,该空间对撕裂波的抵抗力是自然空间的 3.7 倍。更令人振奋的是,编码中还包含着空间扩张的指令,按此执行可使现有空间体积增加 47%,这为维都坍塌后的文明安置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不是普通的信息片段,而是宇宙为文明准备的‘空间构建说明书’,” 团队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某空间理论研究所在花万亿星币验证后承认,编码的破译使‘按需重塑空间’从幻想变为科学可行的目标。”
“空间编码解码计划” 的全面推进集结全球智慧。全维度联盟在 7 个核心宇宙泡设立 “编码破译中心”,每个中心配备 37 台 “量子解码仪”—— 这种设备由逻辑生命的公式处理器与人类的神经接口结合而成,能将量子脉冲序列转化为可视化的空间蓝图。解码过程采用 “分布式协作模式”:人类科学家擅长识别编码中的 “创造性指令”(如空间形态设计),逻辑生命则专注于 “结构性公式”(如稳定性参数计算),相变生物负责将抽象编码转化为能量模型,三者协作使解码效率提升 67%。在破译 “空间弹性系数” 编码时,某中心的人类与逻辑生命因解读差异陷入僵局,最终通过相变生物构建的能量模型找到共识,这一案例被写入《跨维度协作典范》。“解码不是智力竞赛,而是不同思维模式的共振,” 计划协调官表示,“某精英主义机构花万亿星币组建的‘天才解码小组’,因缺乏跨维度协作而效率低下,而我们的模式证明,多元智慧的融合才能破解宇宙密码。”
空间编码的 “维度特异性” 带来巨大挑战。科学家发现,编码信息会因维度法则不同呈现出 “多义性”—— 同一段量子脉冲在当前宇宙解读为 “球形空间”,在流体维度则对应 “液态能量容器”,在理性维度则是一组描述空间的不等式。这种特性导致 71% 的编码片段出现解读分歧,某关键指令甚至被两个战区分别解读为 “收缩” 与 “扩张”,差点造成实验事故。为解决这一问题,联盟建立 “编码多维度验证平台”:将同一编码在 117 各模拟维度中测试,记录其共性与差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