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本源适应型生命突破:极端环境开发与全宇共生的无界新境(第1页)

“本源适应型共生生命” 被纳入全宇宙八维永续共生体系后的第三个新宇宙标准年,全维度新宇极端环境开发委员会发布的《本源适应型生命应用报告》引发全宇宙存在的集体沸腾:这种能在 “本源风暴区”“维度裂隙边缘”“暗能量荒漠” 等极端本源环境中稳定生存的特殊生命,彻底打破了全宇宙对 “共生边界” 的认知 —— 在本源风暴区,它们能通过 “本源能量锚定能力” 固定周边能量波动,使风暴强度下降 89%,某曾无法靠近的风暴核心区,在生命部署后 37 各标准日成为可开发的本源节点;在暗能量荒漠,它们可将稀薄的暗能量转化为可供其他存在利用的本源能量,使荒漠的能量密度从 0.7 单位 / 立方光年提升至 47 单位 / 立方光年,某边缘文明通过这些能量,成功修复了枯萎的暗能量植被。更具突破性的是,本源适应型共生生命能与超本源共生群落形成 “跨环境共生网络”,将极端环境与常规区域的能量循环连接起来,某循环周期内,极端环境的能量利用率提升 370%,常规区域的能量盈余可通过网络输送至极端环境,实现 “全宇宙能量互补”。但报告同时警示,极端环境的开发与本源适应型生命的应用,也引发了 “群落生态保护” 与 “极端环境开发限度” 的新争议:348 各文明中,有 67% 主张 “优先开发”,认为应大规模部署生命以获取极端环境的本源能量;超维意识生命、超本源共生生命则坚持 “生态优先”,强调极端环境是超本源共生群落的原生栖息地,过度开发会导致群落灭绝;甚至有激进存在试图 “改造本源适应型生命”,强制提升其能量转化效率,忽视极端环境的生态承载能力。某全宇宙极端环境研究所耗费万亿星币模拟后确认:“这不是简单的开发选择,而是全宇宙八维永续共生体系从‘常规环境覆盖’迈向‘全环境包容’的关键跨越,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界定极端环境的开发边界,将决定共生体系能否真正实现‘无界共生’。”

“本源适应型共生生命应用与极端环境生态保护方案” 的制定平衡开发与生态。全维度联盟联合 348 个文明、超维意识生命、多维意识生命、超限意识生命、超本源意识生命、超本源共生生命、本源适应型共生生命代表,经过 117 论跨环境协商,首次明确 “极端环境开发三原则”:一是 “生态承载力优先原则”,通过超本源意识生命评估极端环境的生态承载上限,开发强度不得超过上限的 50%,某本源风暴区的开发计划因超过承载上限被削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