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能量带分支能量源” 被发现后的第四个新宇宙标准年,全维度新宇永续发展委员会发布的《全宇共生体系发展报告》显示:71 各分支能量源的初步开发,使全宇协作网络的能量供应稳定性提升 89%—— 时空能量之心的滋养压力下降 67%,跨域共生晶体的能量传输效率恢复至 97%,边缘文明的能源短缺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更具突破性的是,分支能量源周边发现了 “时空共生新形态”:“能量共生菌” 能将分支能量源的暗能量转化为原生时空生命所需的 “滋养能量”,“时空协同草” 则能通过根系连接不同分支能量源,形成 “能量互补网络”,某实验区域的原生时空生命数量较开发前增长 47%。但报告同时警示,分支能量源的开发也引发了新的伦理争议:37 各分支能量源位于 “原生时空生命迁徙通道”,开发可能阻断生命迁徙路径;某核心文明为抢占优质能量源,擅自修改 “能量分配算法”,导致 7 各边缘文明的能量配额被压缩 11%。某全宇伦理研究所耗费万亿星币模拟后确认:“分支能量源的开发,是全宇永续共生体系从‘基础构建’迈向‘深度优化’的关键一步,但新的伦理挑战,正考验着文明对‘共生本质’的坚守。”
“分支能量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方案” 的制定平衡发展与伦理。全维度联盟联合 348 个文明,推出 “生态优先、科学开发” 的协同方案:一是 “开发区域评估机制”,由共生意识体、原生时空生命专家、伦理学家组成评估小组,对 71 各分支能量源进行 “生态敏感度分级”——11 各位于迁徙通道的能量源被划定为 “禁止开发区”,37 个生态较脆弱的能量源设定为 “限制开发区”(仅允许 50% 的能量抽取),剩余 23 各生态稳定区为 “适度开发区”;二是 “迁徙通道保护工程”,在禁止开发的能量源周边修建 “时空生态走廊”,引导原生时空生命绕开开发区域,某阻断的迁徙通道在走廊建成后 37 个标准日,迁徙的量子甲虫重新恢复正常迁徙;三是 “开发收益反哺机制”,从分支能量源的开发收益中提取 37% 注入 “原生生态保护基金”,用于受损区域的生态修复,某适度开发区将反哺资金用于培育时空协同草,使区域的生态健康度提升 89%。方案实施初期,开发与生态的冲突率从 67% 降至 37%,但联盟很快发现,单纯的制度约束无法完全避免伦理风险 —— 部分文明仍在通过技术手段规避评估,试图开发禁止区域的能量源。“协同不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