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
灯光渐渐暗下,现场渐渐安静下来。
苏白坐在椅子上,面前放着一个话筒,怀抱着琵琶,轻轻拨动琴弦。
与传统的小调伴奏不同,前者用的是三弦、八角鼓,偏粗犷泼辣,充满了市井气息。
而琵琶这更加典雅含蓄,赋予了这首曲子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既有传统曲艺的韵味,又能通过琵琶独特的音色和技法强化情感表达。
观众只觉得琵琶声清冷哀婉,一众淡淡的悲剧色彩蔓延,为人熟知的投河殉情故事感扑面而来。
苏白恰如其分切入。
“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儿遮满了天。”
“在其位的这个明哎公,细听我来言呐。”
……
仅仅四句,台下的老艺术家们只觉得别开生面,这种唱法有点意思。
苏白的唱法嗓音清亮,语气温和,像说书人一样娓娓道来,弱化了传统的“喊嗓”技巧。
更像是民谣的故事感,而非传统小调的市井气。
老郭也有些惊讶,这孩子的嗓子真漂亮,咬字清晰,干净利落,天生唱戏曲的好苗子!
台下和直播间的观众也感受到了那种悲伤的故事感,苏白的嗓音特别的舒服,让人身临其境。
“此事哎出在了京西蓝靛厂啊。”
“蓝靛厂火器营,有一个宋老三。”
“提起那宋老三,两口子卖大烟。”
“一辈子无有儿,生了个女儿婵娟呐。”
“小妞哎年长一十六啊。”
“取了个乳名儿,姑娘叫大莲。”
“姑娘叫大莲,俊俏好容颜。”
“此鲜花无人采,琵琶断弦无人弹。”
“奴好比貂蝉思吕布啊。”
“又好比阎婆惜,坐楼想张三。”
……
唱到这里,不是内行的观众只觉得这个版本很好听,比传统小调更加让人能接受。
而秦老师和老郭等人却听出了许多不同。
尤其是老郭,对戏曲研究颇深,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是惊喜。
传统曲艺唱到“卖大烟”,“无有儿”等词的时候,唱腔很夸张,带着讽刺和调侃的味道,突出市井故事的世俗感。
而苏白的唱法略带叹息,咬字清晰,但不刻意夸张,弱化了原版对“大烟”的批判性,更聚焦于大莲的悲剧命运。
再比如唱到大莲少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