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许清勇凑到了话筒前,补了一句话:“是的,我和云浩有一张专辑。”
他特意停顿半秒,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可闻。
“词、曲将由云浩操刀,制作人将由知周和云浩一起担任。”
话音刚落,导播立刻将镜头切向观众席第三排。
画面里,贺知周正抬手向镜头致意,嘴角挂着标志性的温和笑容。
这个反应坐实了“知周”正是华语乐坛金牌制作人贺知周——许清勇二十年来的御用搭档,曾与他共同创造过无数经典专辑。
台下懂行的业内人士已经小声议论起来:
“贺知周加孙云浩?这配置太奢侈了!”
“注意顺序,贺知周在前,说明他才是主制作人。”
“如果孙云浩保持以往的创作水平,这算不算孙云浩提前把制作人大奖送到了贺知周面前?”
“我要是贺知周,我估计能从床上笑醒。”
镜头转回舞台时,孙云浩正侧身与许清勇交换眼神。
这个细节被特写镜头捕捉得清清楚楚。
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而许清勇则几不可见地摇了摇头。
两人微妙的表情交流引发弹幕疯狂猜测:
“浩哥表情好有意思!”
“感觉有故事啊,这个制作人名单!”
事实上,关于制作人的安排确实有过一番波折。
孙云浩以一通电话“许哥,来活了”将许清勇喊回了京城,结束了他的超长春节假期。
谁能想到,这个比他小二十岁的后辈,竟带着十首量身定制的歌闯进他佛系的生活?
媒体总说他“佛系”,那是没见过他磨棚的样子。
当年录某首歌曲时,他能为一个尾音较劲三天。
他的“佛系”是相对的,音乐上的事,他从不含糊!
当孙云浩表明意思,把首批五首demo发给他时,就明确表示自己只负责创作。
“许哥,我手头有《射雕》以及《典籍里的华夏》在忙,另外还要抽空写新歌,制作这块还是请贺老师把关吧。”
贺知周第一次听到这些demo是在许清勇家的私人录音室。
当时他刚结束海外项目回来,就被老友神秘兮兮地约到家里。
当第一首歌曲的钢琴前奏响起时,这位见惯大风大浪的金牌制作人直接按下了暂停键。
“这些全是孙云浩写的?”贺知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