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环节的时间被严格控制着。
其实,有些问题的答案,在《开端》的前言里孙云浩已经做了回答。
“谁家的前言是采访稿啊?”这是拿到《开端》实体书后,很多人觉得比较独特的点。
对于《开端》前言的选择,吴佩霞曾提出过自己的建议:
“需不需要我找些专家学者,帮忙写篇‘序’。”
孙云浩的优秀,倒逼着她这位经纪人全方面“充电”。
这是吴佩霞对这一行,开始“钻研”后的心得:
很多出版的书籍都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序,以提升书籍的权威性和文化内涵。
“不用,《开端》最特别的就是它的互动性——读者和角色都在寻找真相。我觉得,可以放入一篇采访稿,可能比传统序言更有代入感。”孙云浩回答道。
说是采访稿,其实问题大纲都是他根据剧粉们常见的疑惑和好奇精心设计的。
他太了解那些被《开端》吸引的读者们的心思了。
他们渴望知道更多关于这个独特故事背后的秘密。
在前言里,孙云浩认真地回答了许多关键性问题:
"为什么想写这样一部作品?是受到了某些人或事的触动吗?"
"作为跨界之作,写作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你是如何看待陶映红和王兴德这两个人物的?构建这两个人物的初衷是什么?”
"为什么小说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第三位进入循环的人——快递小哥宋卜道?"
……
事实证明,粉丝们对这种别出心裁的前言形式十分认可。
这些内容于他们而言,比一篇言辞优美但可能略显空洞的序更有吸引力。
在第四个与《开端》有关的问题后,主持人适时地宣布进入下一个流程。
"接下来将进入签售环节,"主持人提高音量宣布:"请持有《开端》实体书的读者按照座位区域有序排队,每人限签一本,请大家配合工作人员引导。"
现场观众意犹未尽,但也都理解活动的时间安排。
那些带着书的读者兴奋地开始整理自己的物品,而没有没有实体书的观众则露出了懊恼的表情。
好在,签售会并不是唯一的。
据工作室方面的消息,沪市大学只是首场,之后会陆续在各地举办签售会。
机会,还有!!!
“下回无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