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乡试(一)(第1页)

之后就是发考卷和草稿纸,发考卷的时候,还有衙役过来核对,根据报名时录入的籍贯外貌信息再次核实,以免有人换了座位替考。

如果查出来,不仅不能继续考,生员身份也要作废了,往后也不能再考试。

没多久,就来了两个号军。

两个人站在姜淮面前,细细打量他,又让他再报一次姓名籍贯。

姜淮报了后,两人听了核对后道,“是这个吧?”

“是,都对得上。”

“行,过了。”

之后他们将卷子发给了姜淮,又在卷子上盖了个戳印,示意核对通过。

他们又去了下一个号房。

姜淮则摊开试卷,开始做题。

依旧是考四书,加上他学的本经,然后是诗赋题。

第一题,四书题。

【缗蛮黄鸟】

姜淮一看,这题出自《大学》,不过只选了半句,全句是,“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缗蛮即绵蛮,说的是鸟鸣之声,隅就是角落,这里指鸟栖息。

这句话的意思是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是说,鸟儿都懂得选择适宜的栖息地,何况是人呢?

这句话后面的一句话是,“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就是鸟儿也知道选择适宜栖息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明白自己行为的边界与归宿,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句话旨在引发对人性修养的反思,强调人应具备自知之明,清晰认识自己行为与欲望边界所在。

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写照,我们日常的行为应当恰到好处,既不过度也无不足,达到一种理想平衡……

答完这题,姜淮深吸一口气,答下一题。

第二题,也是四书题。

【王何必曰利】

看到这句话,姜淮脑海里就冒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说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说:“大王,我们不只谈利益,应该谈仁义。

从历史背景来看,孟子生活在战国,一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各国君主为了国家利益,往往忽略仁义,孟子这番话,无疑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痛心疾首的控诉……

“何必曰利”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