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去六天,很多考生熬不住了,寒风刺骨,大部分人都有气无力的。
姜淮不时看到脸色灰白,手脚冻得发青的考生被抬出来。
虽然他在前面挂了油布防寒,但还是寒气逼人。
贡院里考试的考生也越来越少,姜淮不时听到巷道尽头有说话交谈声。
应该是医官给受了风寒的学子治病。
旁边不时有考生在咳嗽,大家都期望撑过最后一场。
很快,第三场也开始了。
姜淮这才想起自己前些天从马车上摔下来的事情。
他掀开袖子看了看,手臂上的擦痕历历在目,还隐隐作痛。
但已经结了黑红色的痂。
还好伤的不严重,估计过些时就好了。
不过,苏平这笔账,他是迟早要跟他算的。
想到这里,姜淮继续看题了。
策论题是:“论漕运之利弊,如何改革?”
姜淮看着卷面上的这十个字,力透纸背。
他记忆中曾和曹山长讨论过目前大黔漕运相关,这样想来,也算押中题目了。
漕运的优点很明显,南粮北运,可以解决京城粮食需求。
前朝就曾出现过,年约400万石漕粮经运河抵达京城的盛况。
这个一方面是维持朝廷运转,保障京师供给,同时漕运可以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漕船途中,携带商货,可形成“漕运经济带”推动沿河州镇,比如临州,江北的经济繁荣。
漕运还可增加国库税收,大黔如今临河沿岸的“钞关”,每年征的商税就有百万两,大大充实了国库。
同样,遇灾荒年,还可以用漕粮赈灾。
乾元年间,颖州饥荒,就截留了50万石漕粮赈灾维稳,也算一大助力。
必要情况下,漕粮也可调拨边疆,巩固国防。
同时,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比如,征发民夫运粮,民力耗竭。
对百姓来说,“运丁”是一种苦役,前朝就有因“运丁”制度,百姓逃亡的案例。
当朝的每一粒灰,都是落在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
同时漕运可导致河道淤塞,冲毁运河,维修方面的费用也是巨大的。
每年治河的经费都要花掉不少国库钱财。
更重要的是,贪腐严重,官府征收漕粮时会额外加耗,比如漕粮正额1石,实征可达2-3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