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新中国开国大典(第1页)

随着房屋修整完毕,受灾群众陆续回到家中。而城外的农村,土改工作的准备阶段,已经大体完成。随着土改政策的前期通报,许多自身待在城里户籍在老家的人,纷纷赶回老家,准备参与到分田中。

四合院里,一下子少了十多口人,聂鹏飞虽然劝说他们冷静,但是被土地迷住眼的众人,根本听不进去。聂鹏飞也只能无奈放弃,他总不能告诉大家,过些年城市人口有定量,农村户口没有吧?

毕竟这事情连个边都没有呢,真说出来估计也没人会信,也只能听之任之,不过度干涉他们的命运。聂鹏飞这些年,也越发觉得,诸事自有因果,不是自己,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

为了迎接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刚清闲没两天的军管会,又投入新的忙碌中。聂鹏飞记得,根据后来的统计,这次开国大典,一共有30多万军民参与。

而大典所在的天安门广场,刚解放的时候,还是一片杂草丛生、垃圾如山,金水河也淤塞失修,远远都能闻到一股恶臭冲天。聂鹏飞刚穿越来的时候,曾因为好奇,特意去看过一次,那个场景他表示终生难忘,之后再也没有去过。

北平和平解放后,新政府发动群众义务劳动,清除垃圾、渣土、障碍物,又浚通河道、除去蒿草,清理河底淤泥并注入清水,初步把环境整理一遍。据说在1949年3月24日至6月30日,北平开展为期91天的全市大清扫,清除垃圾219280立方,重达20多万吨。传说其中最古老的垃圾,居然是明朝的,也是让人感觉啼笑皆非。

老舍的著名小说《龙须沟》,讲的就是北平城这一时期,前后变化的时代缩影。

为了迎接开国大典,9月的时候,突击对包括天安门在内的门楼,清除楼顶上的杂草,粉刷城楼和广场四周红墙。并搭建观礼台供贵宾及各民族代表使用;加建厕所等设施,满足大典期间的需求。

又在天安门城楼正面悬挂伟人像,并刷了两条巨幅标语,分别是西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东侧的‘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但是到了明年国庆前,伟人提议、总理同意下,改成了‘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由于当时国徽图案还没确定,所以在天安门城楼的重檐中间,悬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十七个大字。

同时开辟了一个,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平整碾压54000平方米的地面。修补天安门前、东西3座门之间的沥青石渣路面1626平方米,方便游行群众和阅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