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完美解释,得到赏识(第1页)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说出“具体”二字,可就难了。

这“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在儒家思想体系里更是内涵丰富。

既可以是道义、正义,也可以是仁义、情义,更可以引申到做人处事的原则和标准。

钱二先生心里盘算着,无论徐飞怎么答,他都有办法挑刺,说他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或者干脆是歪曲原意!

到时候,他再来一个长篇大论,把这个“义”字解释得天花乱坠,既能打压徐飞,又能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

完美!

他得意地看着徐飞,等着看他这次怎么张口结舌。

然而,徐飞听到这个问题后,脸上那种困惑的表情再次浮现出来,仿佛在说“这还用问吗?”

他稍稍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了。

“《三字经》这里的‘义’,结合上下文‘人不学’来看,首先指的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对道理、原则的认识。”

“第一,它指的是行为的准则。”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

“我们学习,就是要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让自己的行为符合正道。”

他顿了顿,又继续道:

“第二,它指的是内心的修养。”

“是培养浩然之气的基础。”

“第三,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

“朋友之间的信义,兄弟之间的情义,都是‘义’在人伦关系中的体现。”

“学习,就是要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仁至义尽。”

徐飞侃侃而谈。

他说的这些角度,是前世大学里研究中国哲学和古代文献时反复推敲、融会贯通得出的结论。

远比这个时代主流的、相对朴素的解释要深刻和系统得多。

钱二先生彻底傻眼了。

他本以为徐飞最多也就说个“道义”或者“正义”之类的泛泛之词,然后他就可以轻松反驳。

可谁知道,这小子竟然从行为准则、内心修养、人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解释,而且还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

他从来没想过,“义”字竟然可以这样理解!

每一个角度都站得住脚,每一个引用都恰到好处。

徐飞说得并不复杂,用的都是这个时代耳熟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