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筹备班底(第1页)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徐家老宅。

窗外,虫鸣声声,月华如水。

徐飞坐在房中,桌上放着孟子,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一年多了。

进入学堂已经一年有余。

从最初步步为营,再到如今薄有声名,他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疯狂地吸收着这个时代的知识。

先生所教授的经义、策论、八股文法,他早已烂熟于心。

但这远远不够。

科举之路,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死知识,是走不远的。

他将这些观察与《周礼》、《管子》中的经济思想相互印证,又用后世的社会学知识去剖析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他的八股文,也因此渐渐脱离了纯粹的辞藻堆砌和经义的空洞阐述。

钱大塾师只觉得他的文章立意愈发高远,论述愈发鞭辟入里,时常有惊世之言,却说不清这股“气”从何而来。

钱大塾师已经教不了他了。

徐飞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这位老先生品行高洁,学问扎实,是一位很好的启蒙老师,但他的眼界和格局,终究被这个时代所局限。

他就像一个新手村的引路人,已经将徐飞带到了他所能触及的最高处。

再往前,便是广阔而未知的世界,需要徐飞自己去闯。

而他,不能只一个人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他不仅仅是对钱大塾师说的,更是对自己说的。

一个七岁的案首,已经足够惊世骇俗。

若再往上,院试、会试……

每一步,他都会站在风口浪尖上。

他需要盟友。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一个天才的光芒或许能照亮一时,但一群天才汇聚成的火焰,才能真正地燃遍四野,形成燎原之势。

他的目光,自然而然放在同窗上。

尤其是林子轩。

这个十一岁的少年,同样天资聪颖,心高气傲。

在清水县这个小地方,他一直是同龄人中当之无愧的翘楚,直到遇到了自己。

这一年多来,林子轩从最初的不服气,到后来的钦佩,再到如今近乎盲目的追随,心态几经转变。

但徐飞知道,这还不够。

林子轩和其他人,包括李大壮、周平、赵文浩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