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躬身领命,没有多言,便一头扎进了书山之中。
这些老翰林们,嘴上客气,心里却未必没有考校的意思。
整理典籍,看似简单,实则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心、细心和学识。
一个字抄错,一个卷宗放错,都可能酿成大错。
他们本以为这个七岁的神童,最多是坐不住,三两天便会叫苦。
谁知,徐飞一坐就是一整天。
他小小的身影埋在故纸堆里,除了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再无半点动静。
他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
翰林院的校勘工作,还在沿用活字印刷。
但存放字模的字盘,却杂乱无章,找一个字常常要花上半天。
这效率,太低了。
当天晚上,他回到住处,没有休息,而是铺开一张大纸,按照前世记忆里的《康熙字典》,以部首为纲,偏旁为目,画出了一套全新的字模排版图谱。
第二天,他将图谱带到文史馆。
一位脾气有些古板的老翰林瞥了一眼,捻着胡须道:
“胡闹!这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沿用了上百年,岂是你说改就改的?小孩子家家,莫要好高骛远。”
徐飞也不争辩,只是将图谱放在自己桌案上,继续埋头整理典籍。
然而到了第三天,那个嘴上说着“胡闹”的老翰林,却趁着众人不注意,偷偷拿起徐飞的图谱,对着字盘比划了半天。
下午,他便招呼着几个相熟的同僚,悄无声息地按照图谱,将一盘最常用的字模重新码放了一遍。
月底清查工作进度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负责校勘《承天大典》残卷的小组,效率竟然比上个月快了足足两成!
而那个小组,用的正是重新码放过的字盘。
一时间,整个文史馆都安静了。
众人看向那个依旧埋首于书卷中的小身影,眼神彻底变了。
这个孩子,不是靠着皇帝的恩宠进来的。
他有真本事。
自此之后,徐飞在翰林院的日子变得异常充实。
老翰林们不再把他当成吉祥物,而是真正将他视为可以分担重任的同僚。
各种疑难杂陈的卷宗,都开始往他的案头上送。
徐飞来者不拒,处理得井井有条,效率之高,甚至超过了不少在翰林院待了一辈子的老人。
又是几日过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